上古时期考古发现之柳湾墓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1:11:14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柳湾墓地 柳湾墓地是目前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包括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 青海柳湾墓地考古发现 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特别是甘青地区原始社会物质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青海东部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湟水河,它全长近300公里,是青海的母亲河。湟水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噶尔藏岭,自青海湖东北岸海晏县境向东,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达川镇汇入黄河。千百万年来,河水堆积了两岸广袤的肥田沃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青海古代文化,勤劳智慧的湟水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物质文明。沿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遗迹密布,汉、唐古城罗列,明、清古刹座座。著名的青海柳湾墓地,就座落在乐都县境内湟水北岸的柳湾村。 墓地按照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等类型,其中以马家类型为主。 墓地位于湟水北畔乐都县柳湾村一带,西距县城碾伯镇十七公里。墓地总面积为十一万平方米。发掘的主要收获发现了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一千五百座,出土文物约三万多件。1974至1978年间发掘,先后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古代墓葬1700余座,有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 墓葬内的随葬品多种多样,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在造型或装饰方法上又各具特点,尤其是在陶容器上表现最为突出。如半山类型的主要是彩陶壶、彩陶盆等,马厂类型的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齐家文化陶器的种类增多,除先前常见的陶碗、与陶壶等外,还出现不少新的造型别致的器物,如器壁附有两个耳的安佛拉罐、腹壁有折棱的高领双耳罐等,总之,柳湾墓地不论从墓地的规模,还是从土物的丰硕,都是过去所罕见的。 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马家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彩陶花纹主要是蛙纹与圆圈纹等几何形花纹,同时还出现了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以及葫芦形彩陶罐等,为过去所罕见。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青海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大量实物研究资料。墓地附近建有柳湾文化陈列室,供游人参观考察。 该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3] 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4] 该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马厂类型墓葬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的中部和东区、西区北部。墓葬以长方形土坑较多,其次是带有墓道的凸字形墓。墓向多南北向,东西向较少。墓葬排列依自然地势而定,高低不一。墓葬规模大小不一,小者长不足150厘米,大者长400厘米以上,大都在200-250厘米之间,一般是长方形土坑墓较小,带墓道凸字形墓较大,凸字形墓在墓道与墓室之间多用成排的木棍或木板封闭。墓葬多使用木棺葬具,木棺有吊头式、长方形和独木式三种:吊头式木棺基本与半山类型这种木棺相同,长方形木棺采用榫卯结构,有的还在木棺底盖上横置2-3道等距木板穿榫套接加固;独木形木棺形似木舟,用圆木中间凿空成船舱状,底部略加削平。葬式有单人葬、多人葬,多人葬2-6人不等,以二人合葬居多。人架摆放有仰身直肢、屈肢、二次葬等。随葬器物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3大类。生产工具方面有石制的刀、斧、凿、研磨器、镰、球、石叶,陶制纺轮、球,骨制的锥、针、凿,还有个别角制的斧,牙制的刀等。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有壶飞盘、碗、豆、罐、杯、瓮等,彩陶器占大多数。装饰品有串珠、臂饰、贝壳、海贝、石贝、骨片、绿松石等。随葬的生产工具多放置在人架两臂旁或腰间,陶器大部陈放在木棺两侧或木棺上及棺的前后处。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寡悬殊较大,少者只1-2件,一般为20-30件,有的40-50件,最多者达95件。 齐家文化墓葬 齐家文化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西部台地上。墓葬随自然地形排列,墓向多为西北向。墓葬有长方形土坑和带墓道凸字形墓两种。规模大小悬珠,小者长1米,大者达3米以上。大部有木棺葬具,木棺有长方形和独木棺两种,个别的使用垫板。长方形木棺采用榫卯结构,有的在棺外附框架加固,独木棺系用圆木挖成。葬式有单人葬及合葬,人架摆放有仰身直肢、俯身、断肢、二次葬等。儿童墓与成人墓无区别。随葬的生产工具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矛、球、纺轮,骨制的锥、针、镞,陶制的纺轮等。陶器有壶、罐、瓮、豆、高、杯等,装饰品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石串珠、骨珠、海贝、石壁、臂饰等。此外尚出土1件石磬。随葬器物多寡不一,质量优劣也有差别,最少者只1件,最多者20余件,以2-9件较普遍,随葬器物多陈放在墓室一侧。 辛店文化墓葬 辛店文化墓葬,皆在墓地北部山顶上,墓葬大部为圆形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二次葬,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只有打制石器5件,陶器都是加砂陶,有双耳罐和双腹耳罐。 三种类型总结 马厂类型晚期,彩陶开始趋向衰落,器形不太规整,花纹图案也表现了潦草。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物品悬殊较大,表明了出现贫富不均现象。男性墓葬中多随葬斧、镜、凿、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女性墓葬中则多随葬纺轮,这种情况在男女合葬基中也是如此,表明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主要地位,氏族社会开始向父权制过渡。在婚姻形态上也开始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无论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装饰品,都较马厂类型时期进步。齐家文化的石器多选用较坚硬的玉质石料,大部经过精细的磨光,加工极为精细。陶器陶土淘洗要求严格,开始使用慢轮修整,造型规整,棱角分明,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齐家文化时期墓葬在形制与随葬品等方面都反映出贫富不均差别,墓葬中夫妻合葬较多,表明已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另外,314号墓,男在棺内,女在棺外右下角侧身屈肢面向男性,952号墓系断肢葬似经捆绑状,979号基也是5人合葬,男子仰卧在独木板内,其余4人仅存头骨皆放置在棺外,带有殉葬性质,显示出阶级压迫的缩影。此时的社会组织内部贫富不均,男女不平等,可能已进入了父系为主的军事民主制阶段了。辛店文化墓葬接近于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也有认为近于山家头类型。柳湾墓地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青海省文化厅在这里建立了文物工作站,它是中国诸古代文化彩陶拥有量居第一位的收藏地,这里设有研究室和展览室供参观游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什么是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有何体质特征?
- 下一篇: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