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国的货币 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18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国钱币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最终进入三国鼎立时期,分别是孙吴、蜀汉、曹魏三个国家。那么此时各国的货币是什么样子的?当时又有着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三国时期各国货币 孙吴 孙吴曾大量铸造大钱,236年,开始铸造“大泉五百”大钱;238年,铸造“大泉当千”大钱。此后又铸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较为常见。筹文不作钱而作“泉”,与史文为少异。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见于正史,鲜有记载,铸造时间较大泉当千要晚。大泉二千虽然罕见,但在广东、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却十分罕见,存世极少。铸于三嗣主时期。在孙吴之前,新朝王莽首铸大钱,吴的大钱与王莽铸造的大钱“大泉五十”应为一脉相承。孙吴大量铸大钱导致通货膨胀程度严重。 铸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铸铜”的记载,所以早在东汉末吴地已经开始铸造货币。因此,孙吴可能于铸行大泉五百之前,有铸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举。 蜀汉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曹魏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 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国创立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生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这是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合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 孙权币制改革失败 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孙权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货币系列。至此,再没有出现新的货币政策。 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与曹魏争合肥、樊城,与蜀汉争荆襄并引发大规模战争,除了吕蒙袭荆州掠得府中大笔藏钱得了便宜外,其他战争都是赔的,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 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吴蜀两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