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为什么跪着吃饭?汉朝“时尚灾难”——开裆裤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2:11:08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汉服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表现。自黄帝以来,汉服不断改进、革新,历经各时代却又有各朝代的特色。 汉朝人为什么跪着吃饭? 在汉代,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被认为极其不礼貌。相传嵇康就是因为见权臣钟会时“箕踞而坐”,结果钟会大怒,在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让嵇康丢了命。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男女皆穿,但通常穿着于袍服内,并不会把裤子露在最外面。初期裤子都是没有裤裆的,后来才出现了合裆裤。 穿上裤子的,仅限士兵。普通人还是穿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现在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其目的是便于私溺,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汉朝“时尚灾难”——开裆裤 汉武帝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服色尚黄,数用五,但也没有规定详细的章服制度。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明帝下诏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才制定了官服制度,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都有等序,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在西汉时期200多年中,服饰一直实行的是“深衣制”。深衣最早出现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时期。在周代以前的服装是上衣下裳制,那时候衣服不分男女全都做成两截——穿在上身的那截叫“衣”,穿在下身的那截称“裳”。“裳”有点像后来的围裙,里面虽然也穿裤子,不过那时候的裤子可是既没裤裆也没裤腰,只有两只裤管套在腿上。这种被称为“”的管裤用带子系缚在腰间,私处部分就只有全靠裳来遮挡了。 和之前的上衣下裳制不同,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上下连属制长衣服,它采用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钩边,也就是从右面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的时候一直绕到背后,再用丝带系扎起来。不过,那些儒家学者为了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按规矩在裁剪时仍然要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接成长衣。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2,共裁成12幅来对应每年12个月,以示对天时的崇敬。《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所谓制作应该“规、矩、绳、权衡”——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不过,这些规定似乎更多是在“明礼”而不是实际的裁剪方法。 深衣的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佩和朱履,一直到东汉都是社会上最流行的服装,而且使用范围也很广,“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色朝服,也就是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这种男女通用的连属制长衣对后世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几千年来的中国服装都采用了深衣遗制。 1972年马王堆西汉楚长沙王利苍夫人墓出土了11件绵袍和1件夹袍,都是交领右衽的深衣,不过根据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深衣的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对于还穿着开裆裤的西汉人来说,这一用曲裾绕襟的遮掩方法应该算是既不影响走路又无露体之虞的好设计。后来,当内衣逐渐完善,裤子也有了裤裆之后,开襟从领向下垂直至下摆的直裾深衣就出现了,直裾服又被称为“”。 从民间出现的“”最早只能用作便服,直到东、西汉交替时期才在官场中普及并取代了传统的朝服。时尚意识太强的武安侯执意要穿着这种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去谒见汉武帝,在汉武帝眼里自然非常不敬,虽然这位皇帝在大便时接见他的大将军卫青还是流传至今的历史美谈之一。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作为个人身份和地位象征的服装在中国从来就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来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中山靖王刘胜那“子女百二十余人”和这种开裆裤不无关系。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上官皇后——这位6岁就被立为昭帝皇后、16岁成为皇太后的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令宫中所有妇女都必须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绲裆裤”,从那以后,有裆裤才流行开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昭君出塞
- 下一篇:汉朝文化的主要内容 汉朝文化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