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夏朝 >

夏朝最初的首都在湘西崇山


    夏朝
    有一些疑古派人士始终在否定夏朝的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是夏朝在哪里开启国都。换言之,夏朝的第一个国都在哪里。根据多年研究,对比北方和南方过去几十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学者认为禹王在湘西开启夏朝,湘西崇山地区乃夏朝第一国都。
    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属于武陵山脉。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东延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的龙山入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等,其中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东至洞庭湖冲积平原逐渐消失。崇山地处张家界市西南约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唐朝时期,全国改为十道。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
    湘西崇山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南方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伏羲最初立君建国就在现今张家界武陵山区的崇山地区。伏羲在崇山立君建国有其历史渊源和历史背景。崇山的历史地位首先是与有巢氏和燧人氏产生于湖湘地区有关。有巢氏最早出现在湖南九嶷山以南,也即最近发现的8万年至12万年以前的47颗现代人牙齿化石所在永州地区一带。燧人氏则诞生在洞庭湖以南的湘山上,并在常德的澧县建立了遂明村。伏羲氏作为燧人氏之子,首先在今常德武陵至张家界一带活动。伏羲氏时期以后,以武陵崇山为核心的周边地区都属于崇山国的管辖范围。从伏羲朝到神农朝、黄帝朝、颛顼朝、帝喾朝、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崇山国的管辖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崇山国的管辖范围大致可以说西至今四川和重庆的崇州、崇县以西,东至洞庭湖以南湘江边,北至湖北鄂西南,南至广西贵州。燧人氏时期的早期活动地点就在这一带。
    崇山,位于张家界市城区10公里郊外,与著名的天门山比肩而立,仅几里之遥。这里是张家界历史文化发源地,古有“伏羲八卦源于张家界崇山”之传说。山高林密,壁陡岩奇,风景绝美。但只因生在张家界,就注定其无法名扬四海的命运。为何?因为张家界世界级的绝版风景太多,比之稍逊的景观就被其盖过锋芒,无法成名。如果放在其他市州,想必早就成为著名景区了。
    伏羲氏作为燧人氏的后裔,在崇山地区开国立君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天皇伏犧氏連山易爻卦大象》中论及八大名山,其中首位名山就是崇山。《天皇伏犧氏連山易爻卦大象》曰:“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后,君陽師,君兵將,君象首。”伏羲八卦中八座大山皆有物象。崇山是《连山易》八大山之第一山。八大山中,除了崇山以外,其他在湖南的名山还有怀化会同的连山以及烈山、潜山等。
    伏羲创八卦与龙马负图甲象崇山有关。《太古河圖》曰:“伏犧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於世。”这里,甲象崇山是龙马负图中的画像。
    甲象崇山在《古三坟·山坟》中是伏羲画八卦的卦象。《古三坟·山坟》曰:“伏牺氏,燧人氏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未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日)(生),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龙马负图,盖分五色,天皇始画八卦,开立易(学),甲象崇山,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汉魏丛书》本)
    伏羲氏之后是神农氏治理时期。据史料记载,历代神农炎帝具兆茶陵,即埋葬在茶陵。湖南株洲茶陵云阳山至古茶山一带是历代神农炎帝的祖地和墓葬区域。轩辕黄帝也将神农炎帝后裔封在茶陵。根据湘西怀化高庙考古发现和彭头山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神农炎帝在湘西一带的活动极为频繁。特别是闫朝科先生的《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华有帝之国高庙太暤伏羲国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一书表明,神农炎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伏羲治理时期的文明成果。神农氏时期的《神农氏政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神农宪法继承了伏羲宪法的爱民顺民的治理思想,提出“惟天生民,惟君奉天”“民惟邦本,食惟民天”的天、民、君的宪法秩序理论。惟天生民,民意民志民心就是天意天志天心。政府君王的义务是奉天而行,即要尊奉民意民志民心。天、民、君的宪法秩序不能颠倒,否则政府君王的权力就会膨胀,形成政府行为过度的专制政权。神农氏总结了伏羲氏后期出现的政府君王权力多度膨胀的现象,提出了警惕过度政府行为的反过政理论和政策。神农氏宪法提出:“道正常,过政反僻;刑正平,过政反私;祿正滿,过政反侈;礼正度,过政反僭;乐正和,过政反流;治正简,过政反乱;丧正哀,过政反遊;干戈正乱,过政反危;市肆正贷,过政反邪;讥禁正非,过政失用。”神农氏宪法反对过政的理论源于归藏易理论。归藏易理论是神农氏宪法的基础理论,重在强调收敛和内省。“无乱政典”的主张体现了神农氏时期遵守宪法的宪治思想。
    根据《湖南通志》,湘西永定县古驩兜墓在县西崇山。驩兜墓地与周赧王墓地都在永定县西。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的根本原因在于崇山是其祖上的封国。尧帝时期崇山国是禹王的父亲鲧的封国,属于伯国。鲧也称崇伯鲧。鲧在尧帝时期官居伯爵。根据《纲鉴望知录》,鲧在尧帝六十一年被封为崇伯。“《纲鉴望知录》曰:“(尧)六十一载,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尧帝在位百年,洪水多次为灾。尧帝在位六十一年时任命崇伯鲧治水一事在诸多史籍中有记载。《皇极经世》曰:“甲辰六十一,洪水方割命鲧治之。”《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曰:“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纲鉴合编》曰:帝尧“六十有一载,是岁洪水为灾。”《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曰:“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皇极经世》曰:“甲辰六十一,洪水方割命鲧治之。”关于崇伯鲧治水的具体年份,也有说是炎帝六十二年。《开辟衍绎》曰:“尧帝治天下,六十有二载,是岁洪水为灾。”
    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有一个重要异象预兆,这就是祝融神在崇山显像。祝融神在崇山显像的历史事件在诸多史料中均有记载。《国语·周语上》曰:“昔夏之兴也,融降崇山。”《逸周书·世俘解》曰:“乙卯,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孔晁注:“《崇禹》《生开》皆篇名。”《周礼·春官·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钥” 清孙诒让正义:“《崇禹》《生开》,盖大夏之舞曲,以钥奏之者也。”《崇禹生开》为一非二。《史记·孙子吴起传》记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竹书纪年》曰:“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崇山是夏之兴的祥瑞地,据“禹贡九州岛图”在荆州,故曰崇禹。开即夏王启。《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耳今]隧。”这里的融,即祝融。回禄,即火神,后用作火灾的代称。终夏一代,重黎后裔始终居火正祝融之位。据《尚书·尧典》、《史记·历书》等载,重黎的后裔还有羲和,也是掌天地之官,亦当为火正祝融一类人物。
    像祝融神显像的类似事件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史书记载,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夏朝之兴,祝融神人显像。商朝之兴,梼杌神兽显像。周朝之兴,鸑鷟神鸟显像。神异现象有时预示福佑,有时预示灾祸,都在提醒世人遵道崇德。
    禹王的出身在史料记载中有诸多神异现象。《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以上出《宋书·符瑞志》。)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孟子·万章上》:‘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舜崩三年后禹王才离开崇山,都于阳城。崇山实际上是禹王开启夏朝并居住三年的国都。舜之子有巴陵、长沙等人,都在湖湘地区。禹王为了回避舜之子才离开湘西崇山。
    根据史书记载,在湘西开启夏朝的禹王是转世人。禹王的前世是黄帝的孙子大禹。史书记载大禹曾经活了360岁。后来入九嶷山仙去。多年后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曰女狄。女狄生子长大后能知泉源,乃赐号禹,后人称曰神禹。黄帝的嫡孙转世为后来的禹王,这只是古代湘西诸多再生人事例之一。根据此说法,禹王的母亲女狄出于狄人的部落。
    崇山国在尧舜时期是伯爵国。大禹,简称禹,大即伟,是尊称。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姒姓,名文命、政命。由湘西崇山的祥瑞,名崇禹。爵位伯,故称夏禹、伯禹、号有夏氏、夏后氏。又称姒禹、文禹、神禹、帝禹、白帝。禹王以后,夏商周时期崇山国是侯爵国。在甲骨文卜辞中,崇候多次出现。商朝甲骨文中多处提及崇候虎伐髳方等。髳方为商朝末期西方八国之一。商朝军队去(夷耳)国要路过崇国。根据史书记载,商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史记·殷本纪》曰:“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周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周国的兴起也与伐崇山国有关。《竹书纪年》记载:“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史记·周本纪》记载:“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左·襄三十一年》正义:“《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可见,文王称王与伐崇有关。崇山国在当时诸侯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逸周书·大匡解》曰:“惟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诗·大雅》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周国作邑于丰也是与征伐崇山国有关。可见崇山地区从伏羲到夏商周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孙子吴起传》、《国语·周语上》、《竹书纪年》等记载,“禹治水既毕,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禹王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崇山在今湖南张家界地区,是故禹王也称崇禹。大湘西是禹王创建夏朝的根据地。禹王的父亲鲧被封在崇山,爵位为伯,称崇伯鲧。禹王在崇山开启夏朝,有共工氏后裔四岳辅佐,疏通天下。此前舜帝流放四凶之一驩兜也在崇山。驩兜后裔移民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伦文明。崇山地区在夏商朝均为候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