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的腰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21 中国民族报(2019年11月8日 阿迪力·阿布力孜 参加讨论
新疆很久以来就以歌舞之乡而闻名于世,考古发现和传世乐器也比比皆是——2500年前的木箜篌、北朝时期的木琵琶和骨笛、唐朝时期的各种乐舞泥俑和古琴模型等,为世人展示了新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其中,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几件腰鼓,长期封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库房内,鲜为人知。 不久前,两件泥塑腰鼓在新疆博物馆亮相。这两件泥塑腰鼓是盛唐时期的珍贵文物,于1960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用手工捏塑而成。两件泥塑腰鼓除了彩绘稍许脱落之外,保存完整。鼓面为土黄色,鼓身为黑色。两鼓分别长4.4厘米和5.5厘米,两端直径分别为2.4—2.2厘米、2.0—1.8厘米,中段直径均为1.2厘米,呈中蜂腰圆柱形。这种形制的鼓被称为“细腰鼓”。 细腰鼓是一种传统打击乐器,源于西域,魏晋时期传入中原。 吐鲁番古称高昌,在西域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大量涌入高昌,相继建立了政权,并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建立西州后,在大一统的格局下,两地的乐舞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高昌乐的规模虽不及龟兹乐大,但高昌乐吸收了龟兹乐和中原乐的某些成分,传入中原后深受中原居民的喜爱,高昌乐也成为唐朝宫廷乐的一部分。至宋辽时期,高昌乐舞还十分活跃。 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墓除了出土泥塑腰鼓之外,还出土了彩绘舞蹈俑、弹琴俑、吹奏俑、歌唱俑等珍贵文物,表现了盛唐时期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 另外,在新疆石窟壁画中也可以见到演奏腰鼓的人物形象。在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80窟壁画《击鼓图》中,佛像左侧一人交脚而坐,胸前挂一细腰鼓,双手在击打。克孜尔千佛洞第224窟壁画中的《击鼓图》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图中击鼓者姿态优美,头戴冠饰,圆脸、细眉、高鼻、小嘴,头向右侧,上身穿黑色短衣,下身穿湛蓝色裤子,细腰鼓置于胸前,双手正专注地在击打鼓面。在克孜尔千佛洞第77窟壁画《伎乐天人图》中,击腰鼓的伎乐,将腰鼓挂于胸前,用双手左右打击腰鼓。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龟兹石窟壁画中还出现了北朝至唐代的大鼓、羯鼓、答腊鼓、手鼓、鸡娄鼓、毛员鼓、都昙鼓等乐器。这些名目繁多的鼓类,反映了龟兹鼓的多样性和龟兹乐舞文化兴盛。 鼓是新疆古代用于歌舞伴奏的重要乐器,《唐书》记载:“鼓舞曲,多用龟兹乐”。《乐书》载:“每岁蒲(葡)萄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无论是高昌乐还是龟兹乐,鼓这种乐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细腰鼓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在歌舞演出中起到重要作用。吐鲁番古墓出土的泥塑腰鼓和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演奏腰鼓的人物形象,为研究新疆古代乐舞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