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朝 >

东汉青瓷简介 东汉青瓷与原始瓷器对比


    东汉青瓷 China不仅是中国的英文名,还是瓷器的英文翻译。中国以瓷器闻名于世,瓷器从汉朝兴起,经过千年烧制、改进技术,是中华艺术的“代言人”。而东汉时期,青瓷是其代表瓷器。 东汉青瓷简介
    东汉青瓷的产地主要在浙江宁绍平原、金华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区。在上虞、宁波、慈溪、永嘉、金华等地均发现有窑址,其中以上虞的窑址最多,说明当时青瓷生产已具一定的规模。浙江鄞县东吴乡发现 1件形体较小的青瓷壶,肩部有两个半耳环,刻划弦纹、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2字,可能是制瓷工匠之名或定制者的名字。东汉浙江青瓷原料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经风化后的岩石矿。这种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即南方瓷土,浙江地区蕴藏极富。这种瓷土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很适合烧青瓷。釉是一种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钙达15%以上。用刷釉法上釉。多采用脚踏碓和水碓来加工原料。以轮制、泥条盘筑、模制和手捏等方法成型。烧瓷的窑炉是龙窑,窑炉加长加高,结构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并增加了坯件的装烧量,提高了产量,同时使流动的火焰延长了在窑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均匀分布。青瓷的烧成温度约在1300℃左右,窑体比较薄,能比较快地冷却,恰好符合烧青瓷的要求。
    东汉青瓷和春秋、战国、秦、西汉原始瓷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它的透明性较好, 0.8毫米的薄片已经略微透光,胎体显孔率为0.62%,吸水率只有0.28%,烧成温度约为 1260~1310℃,抗弯强度达 710千克/厘米。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练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能看到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
    碗类基本上有两种造型:一种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成半球形;另一种口缘微内敛,上腹微鼓起,下腹内收,平底。盘类多为宽体平底盘和作耳杯的托盘。壶,口作浅盘形。盆为直口折沿,下腹略内收,腹壁中部有明显的折线。罐类有双耳罐、四耳罐等。钟类器物口和颈都比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足,腹部贴对称的铺首。?斗,器身作洗形, 腹部装横柄,底部安三足,常与形体较大的火盆共存(斗是置于火盆中温食的)。作为明器的五联罐,在肩部附加 4个壶形小罐,共 5个罐口,四个小罐与器身不通,在肩腹贴塑猴子与爬虫等。各类器物的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瓿、罍等类器物外壁有拍印的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纹等。
    东汉青瓷与原始瓷器对比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由于瓷土中含较多的铁,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论,尽管淘洗很仔细,依旧残留一部分,因此当时陶瓷的胎中都含有2%以下铁的成分。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中产生还原气氛,烧出来的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