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鸱吻柱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58 收藏快报 王继军 参加讨论
■江苏南京 王继军 这对明代早期石质鸱(音“吃”)吻柱础,上底直径29厘米,下底直径32、高56厘米。其外形为六棱,上下五层,每一层均辅以浮雕,或鸱吻升腾,或瑞兽侧立,无不精雕细琢,于细致中凸显遒劲,从精美中传达神韵。尤其柱础底端均以六角为兽头,既极尽凶猛之态,又不失威武之气。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口阔噪粗,好吞火,多见于传统建筑上,为典型的“辟邪物”。民间相传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其形状奇特,龙头鱼身,如一只剪去尾巴的四脚蛇。因它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故又有一个别名“好望”。 宋代《太平御览》载:“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意思是说,唐代史书记载,汉代相梁殿起火后,依照巫师建议,在大殿屋脊上塑造鸱吻之像,用来避火灾。因为,鸱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从1960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郊区发现的一件筒瓦脊兽看,其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前134)字样,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 “墙倒屋不塌”,中国的古建筑奇妙之处之一,便是有柱础将柱子与台基相连,使柱脚与地坪隔离,既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又可加强台基的承压力。俗称磉盘或柱础石的柱础,可谓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构件之一:殷商时多为天然石块,汉代则以圆形、覆斗形和部分动物纹居多;到了南北朝时期,莲花瓣形较为常见,唐宋时大多为覆盆式;元代的素作柱础最多,而明清时期,官式柱础多为鼓镜式。随着时代演变,柱础逐渐成为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是屋主人和匠人们突出其品味和艺术审美的重要表现,多有精美雕饰,将功能与艺术完美统一,无疑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富有趣味的一部分。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代彩绘云鹤纹漆耳杯
- 下一篇:长沙窑青釉褐彩摩羯纹执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