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中国人是一袋马铃薯” 《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10:11:00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马克思 共产主义先驱、共产党创始人马克思的名字,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听过。马克思著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的作品,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且唯一提到的一个中国人是谁呢? 马克思说“中国人是一袋马铃薯”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辛亥百年变局》的文章,有这么一段话:“‘马铃薯式的生活’是马克思所说的,他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像麻袋里的马铃薯,每一个马铃薯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马铃薯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融合在一起。孙中山讲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子,还是不够准确,沙子放在一个麻袋里还可以是沙袋,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说中国人是一袋马铃薯很准确。马铃薯式的生活方式是说每个人是孤立的,在公共生活当中都等于零,每个人都等于零。这就是中国人千年相续的公共生活方式。” 马克思根本就没有说过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方式”是“马铃薯式”的话,更遑论这种“生活方式”还是“千年相续”的。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了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该书后来有多个版本,其最新版本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译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根据该版《说明》,它“收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中国的全部文章和重要论述”,但我们从中看不到马克思这样论述中国人的任何文字。 是的,马克思的确说过“一袋马铃薯”的话,不过,他指的是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民,语出著名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66~56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说的“一袋马铃薯”,指的是法国人;再准确一点,他说的也不是所有法国人,而是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民(当时农民占了全法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这段话中的“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指的就是法国的农民,从此段论述的上下文关系完全可以看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不朽名著中,一共提到了680多个世界各国的人物,其中只有一个是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做王茂荫。 这个名叫王茂荫的牛人是何许人?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中国清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他于183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户部主事、御史、户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在京历任三朝,居官30年,不携眷属随任,一直独居宣武门外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而闻名。1864年,因为母亲去世离职返乡,1865年在家乡病逝。 著有《王侍郎奏议》11卷及《皖省褒忠录》。《清史稿》有王茂荫传。王茂荫毕生致力于我国经济史尤其是货币史的研究和实践,他的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最为引人注目,被学术界评价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 王茂荫是一位非常有见解的财政专家,他曾在户部任职多年,并主管过钱法堂事务,因而对币制改革一直非常关注,能够针对不同的社会财政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缓解财政危机的方法。咸丰元年(1851年),王茂荫上呈《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由银号出资替政府负兑现责任的丝织钞币,以解决财政困难,被朝廷否决。1853年至1854年,他又两上条疏请改币制,均遭驳回。他提出的兑现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主张,反对铸造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项大钱的主张,对保持社会稳定、遏制通货澎胀有一定的作用。针对当时朝廷权臣肃顺等请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的建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对物价规律和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是,王茂荫的这些建议,遭到急于填充国库的咸丰皇帝的严斥,指责他“为商人指使,不关心国事”,并将他调离户部岗位。 王茂荫的货币改革方案,被俄国传教士巴拉第(1849—1858年在华)写进《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并被收入了巴拉第主编的一部多卷本资料汇编。当这部资料汇编被翻译成德文,并于1858年在柏林出版时,书名已是《帝俄北京公使馆中国著述集》了。《内阁关于纸币的奏折》通过这个德文译本受到了博学的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谈到货币或商品流通、论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问题时,以第八十三条大段注释的方式专门提到了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及其“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从而使他成为《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