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列宁曾经互相欣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20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列宁 几乎人人都知道,美苏在冷战期间是彼此最大的假想敌,然而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苏俄领导人列宁之间还曾有过“互为知音”的一段插曲。 《和平法令》与“十四点” 1917年11月8日即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天,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列宁所倡导的“和平法令”,提出民族自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立即就缔结公正、民主、不割地赔款和约展开谈判、废除秘密外交等原则。英、法等欧洲强国出于自身利益本能抵抗,但威尔逊却认为,必须对《和平法令》予以重视并主动回应,否则苏俄的影响将不断扩大。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十四点和平纲领”,提出反对秘密外交、战后以民族自决原则划分民族国家边界、给予被压迫民族自决权以及建立“国联”以协调国际关系等。这“十四点”日后成为凡尔赛条约的谈判基础,初步奠定了一战后的国际框架。尽管未曾明言,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威尔逊的“十四点”正是对《和平法令》的回应,“十四点”中第六点还明确提到“尊重俄罗斯人民自决权”和“一切外国军队撤出俄罗斯领土”。当然,“十四点”提出初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美国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但在提倡民族自决、倡导国家平等等方面与《和平法令》有很多共同之处。 对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列宁不仅让《消息报》全文刊载,还亲口称赞“十四点”是“迈向世界和平的一大步”。在由他授意发表的《消息报》社论中说,“威尔逊总统所规定的条件是争取民主和平的伟大斗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我们可以希望,美国人民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真正的朋友”。 留有余地的对抗 耐人寻味的是,本意不想干涉苏俄内政的威尔逊,最终还是干涉了。1918年3月,苏维埃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条约》,从东线腾出手来的德军大举进攻西线,感到军事压力的英法开始酝酿对苏俄武装干涉。威尔逊先是表示拒绝,但由于陆军部长和国务卿等人都被英国说服,最终他同意参与协约国对苏西北部的军事干预,并派出7000名美军和英、法一同出兵。1918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占领海参崴、日本军队大举入侵远东后,威尔逊唯恐日本独占远东利益,又同意派出7000名美军参加远东军事干预。 但在干预同时,威尔逊又发表声明,声称美国不打算推翻布尔什维克政府,也无意用任何途径干涉苏俄内政,出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捷克人撤出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本是被释放遣返的战俘)”。美军也在多数情况下避免和苏维埃军队正面冲突,且拒绝积极参加英、法在南高加索的军事冒险。威尔逊甚至授意美国政府向批准《布列斯特条约》的苏维埃发出贺电,尽管英、法坚决反对这一条约。 在列宁的主张下,苏俄对美国的谴责始终明显轻于对英法。1918年3月,《消息报》社论说,“只有美国懂得如何善意对待苏维埃俄罗斯”;当英、法、美军事干预业已开始,苏维埃政权大批逮捕英、法等协约国外交官时,美国外交官却不在其列。英国驻苏俄特派员洛克哈德曾说,苏俄官方抗议“始终把美国排除在外”。直到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消息报》仍然说,美国政府是“协约国政府中没有立即对苏维埃政权采取敌对行动的唯一国家”。 当然,列宁和威尔逊这种留有余地的对抗是出于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考量,但这毕竟表示,双方仍将对方当作可打交道的对手。 两人的峰会最终流产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成为和会“三巨头”,而苏俄则被排斥在和会之外。英法极力拉美国一同继续对苏俄实施国际干预,但威尔逊坚持认为,“必须允许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内部问题”,“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源是对极端不公正、不公平的反抗,只有铲除革命的根源才能消灭共产主义,武力干预是无济于事的”。 列宁也注意到美国和其他大国对苏俄政策的不同。在威尔逊干预彼得堡市政选举时,苏俄采取“有礼貌地谢绝”,并未恶言相向,同时试探能否与美国发展商务往来。威尔逊从“商务自由”、“门户开放”等美传统政策出发,同样表现出谨慎的欢迎态度。1919年2月,他又在巴黎主动提出与列宁进行“一对一”直接会谈,地点选在土耳其普林吉普岛。不过,这场“峰会”最终流产。 必须指出的是,威尔逊并非对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抱有好感。尽管号称“一对一”,但具体磋商时,他却提出苏俄代表不仅应包括布尔什维克,也应包括其他党派,而会谈的目的则是推动俄罗斯成立民选政府,这些都不是渐渐站稳脚跟的苏俄和列宁所真心期望的。1921年3月,威尔逊退休;1922年底,列宁因伤停止政治活动,苏美最高领导人拟议中的“峰会”就这样擦肩而过。直到1943年的德黑兰峰会,才由斯大林和罗斯福完成两个大国首脑首次历史性“面对面”,此时距1919年本有可能的美苏会面已经过去了24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