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世界历史 > 美国历史 >

资源动员理论如何解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19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轰轰烈烈。这场运动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从而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焦点。一门新的学科——资源动员理论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该理论认为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应该是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 美国在60年代涌现了类似黑人维权运动的大量社会运动,也由此兴起了一门资源动员理论的学科。最初的社会运动理论认为剥夺感和不满等非理性因素是集体行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但是在研究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中,麦卡锡和左尔德认为,并不是社会矛盾加大了或者是社会上人们所具有的相对剥夺感或怨恨感增加了,而是社会上可供社会运动参与者利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简单的讲,他们两者认为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就是资源总量的增加,而出现这种剩余资源的同时,也就成为了社会运动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讲,大学生在西方被成为边缘人,他们有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并且上课时间松动,有时间、无家庭的累赘等,所以他们在闲暇之余抑或是在情绪波动、和周围某些人的支持而选择参加社会运动;其次就是金钱的剩余,是在西方在工业化后,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开始。例如美国人积极参与爱心捐款,比如一个美国人有一辆1000美元的汽车需要捐款出来,受捐款的企业估价10000美元左右,若税率是百分之30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3000美元的免税。社会运动以后的一个时期是专业化,就是以后的资金不来自自己的捐款而来自于外部动员的捐款。
    前文也提到过,资源动员理论与传统社会运动理论是相违背的,它研究的重点不再是是否改变现状,而是在于有是否有能力改变,那么就要面临几个问题,比如资源动员的问题。动员的对象是资源,而资源又有什么?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比如网络求助,网上有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寻求大家的帮手,这就是网络资源的动员。其次,就是个体行为者,传统理论一般都会强调社会运动参与者的非理性特征,比如勒庞提出的“一般化信念”,而就资源动员理论来说,他们则强调,社会运动的发起者是通过理性考虑成本收益问题而决定是否或者如何发起社会运动的,其中这个发起者又如何能充分利用资源,动员资源,而这种资源也不仅仅是传统价值上的物质资源,其中也包括如领袖的个人魅力或大众的情感推动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具有极强个人魅力的同时,他也调动了极其广大的社会资源,如空间、媒体等,同时,在发动此次社会运动的时候,他一定不是像勒庞所讲的非理性群体一样参与其中,非暴力的运动解决了人员支出和所要付出的代价(如人员关押,公共物品的损坏)等问题。
    其次,社会运动只有在大量群众加入其行列后,才能从条件转化为现实,这说明,一项社会运动的成功发起,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源并采取各种资源动员策略。黑人运动的人员主体即是那些美国生存地位极其低下的黑人群众,维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触动了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和荣誉感,包括个人地位的捍卫,在这种充分动员潜在成员的前提下,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使得这次运动可以顺利进行。
    对于麦卡锡二人过分强调社会运动所需的资源,虽然是基本合理的,但是笔者依旧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笔者不否认社会资源对美国60年代黑人运动的推动作用,但是也认同强烈存在的剥夺感和愤怒感对于这次运动的带动作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在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上,确实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几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对于时间和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资源动员理论过度估计正式组织的重要性却不是很合理了,因为在参与某种活动的时候除了组织的号召力以外,还包括一些文化的推力,例如文中举例的黑人民权运动,其中更多的就是依靠文化推力,比如组织者的话语,情感,或者一些亲戚、宗族的情感之类等。由于资源动员理论否定了勒庞所提出的运动者都是非理性的一说,同时将这种剥夺感和怨恨作为了一种常量,但是却忽视了与怨恨有关的变量,有时,怨恨是可以被放大、被操控的,还有一些甚至就是突然强加的怨恨。同时,笔者还想说,两人的理论支撑即是资源决定论,但是这种论点却相对缺少对个人价值观、不满、意识形态的合理说明,就比如你想去追一个女孩子,不是说你有这份心就一定会成功的,其中还包括了其他的因素。总之,在表达内心利益的想法之时,需要通过一个正常的渠道,而绝非是采取千人一面,非理性的选择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