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老太和南京城的温情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0/31 10:10:33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许多城市都有叫卖报纸谋生的年迈老人,但这位南京老太太也许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据估算,这个城市里至少有100万人知道她。为了让她早点回家,许多人每天特意来买她的报纸。当她一度打算结束卖报生涯,网友们纷纷出动,仿佛一座城市在向她告别——— ■12年来,每个夜晚都会重复着奇妙的“约会” 当74岁的陈碧绢推着她的小车出现在南京鼓楼广场东南角时,一般是下午4点30分。她要在这里待到午夜12点,好卖掉60份报纸。“60份报纸卖完可以赚12块钱。”她每天都这么盘算着。如果运气好,还可以多卖几本杂志。 “扬———子晚报。”陈碧绢扬起脖子喊道。她的背驼得厉害,看上去跟自行车车把差不多高。陈碧绢把报摊摆在南京5条主路交汇的热闹处,看着熙攘的人群和汽车在她摊前流动。随着路灯相继亮起,她开始有些兴奋。 一对情侣在网上看了她的照片慕名而来。女孩拉了一下男孩的手,小声地说:“多买点哦。”她蹲在老太太的摊前,专拣《瑞丽》这样的“厚”杂志,很快挑了4本共计60元,然后递给老人一张百元纸钞。老太太用两只手攥住钞票,对着昏黄的路灯,800度的眼镜几乎要贴到钞票上。因为有白内障,除了硬币,每张钞票她都这么看。“谢谢哦。”看清之后,老太太说。 一辆空载的出租车放慢速度开过来,老太太卷起一份报纸走过去。司机摇下车窗,递出准备好的七角钱。 一个卖烤鱿鱼的中年人推着车子路过,要买报纸。老太太只收了他成本价5角,因为“都是晚上做生意的,不想赚他的钱。” 12年来,在这个广场上,每个夜晚都重复着这样奇妙的“约会”。大多数人是有意等到这个时候来买她的报纸。就像刚刚走过的那个准备值夜班的保安,买了一份大厦里已经订了的《南方周末》。还有两个年轻人,每天都会来这里把3种都市报各买一份。不过看上去买报人和卖报人的想法并不合拍。他们希望买完她的报纸,老人能早点回家。但老太太却因此发现自己挺重要,不到午夜绝不离开。“我卖的时间长,不会让需要报纸的人跑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承诺。 唯一的例外是在2002年那个下着大雪的平安夜,有人买光了老太太所有的报纸,她才很不情愿地早早回家。这算是老人收到的第一个圣诞节礼物。 不过在两年前,老太太曾一度打算在2006年8月的最后一天,结束10年的卖报生涯。有人立刻把这个消息发到“西祠胡同”(以南京网民居多的网上社区)。一天的工夫,400多人发帖,讲述自己与老太太之间的故事。随后,又有不少人为表达敬意,下班后绕路来买她的报纸。《金陵晚报》为此在头版做了一个硕大的标题:“倾城告别。” 但准确地说,老人只“告别”了3天。她的接班人———邻家一位比她小10岁的老太太,因为“老站着,不习惯”,只卖了一晚就不干了。而真正促使她重操旧业的原因,是养老梦的破灭。那时,老人喜滋滋地凑了不到10万块钱,满以为能在鼓楼附近买房养老,但别人告诉她,“这钱只够买个卫生间”。 “天天卖报纸,你不知道房价涨疯啦?”那个人问。 “我看不到啊。”她指指自己厚厚的眼镜。 1995年,女儿下岗在家,女婿患了脑萎缩,几年之后一家人困顿到不得不卖房,那时女儿家市中心一套两居室也只卖10万元。她并不知道,如今这一片的房价每平方米早已超过1万元。为分担女儿的压力,老人从1996年元旦那天起在鼓楼广场卖报。现在,老太太和大女儿、外孙住在离鼓楼一站地之外的两居室,交着每月1300元的租金。家人都极力反对老太太继续卖报,但不能否认,这仍然是这个家在退休金之外的一笔重要收入。于是,每天下午,骑着电动车的送报员照样送来当天的60份报纸。对送报员来说,老太太是他每天的最后一个客户。因为申请不到报亭的经营许可证,她比广场周围10多个报亭晚卖8个小时。 ■报摊前的人们几经沉浮,老太仍还坚守在那里 除了每年的除夕和年初二,或是遇到今年年初那样的雪灾,12年来,老太太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准时出现在广场上。2005年4月的一个雨夜,“老王”坐在公交车上途经鼓楼,透过车窗,看到老太太在雨中叫卖,身上挂着几块像一次性桌布的塑料布。那个背影让他觉得心酸。于是这个南京饶舌团体D-EVIL的主唱,很快完成了乐队成立后的第一个RAP《风中残烛》:“每晚经过鼓楼总会看到一个老太/不论严寒酷暑背影总在风中摇摆/手拿报纸大声吆喝眼中充满期待/露出手指手套,真是让人感到悲哀/我去买份报纸,也算一种关怀/看到满脸皱纹街灯之下显得如此苍白……” “她的年龄已经七十有三/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那段悲惨时光/她的儿女都已下岗,老伴还有哮喘/唯一没有下岗的女婿终年卧病在床……”他把这些都写进歌里,“因为这背后还有一群有类似遭遇的人”。但老太太却并不愿意别人把她塑造成一个“可怜巴巴”的形象。她认为自己这样挺好,甚至认为,是这种锻炼方式治好了自己的糖尿病。 老太太的报摊前经常来往着像“老王”这样的年轻人,尤其是附近高校的学生,他们习惯在夜晚坐在老人身边聊天。一些已经毕业的外地学生每次回到南京,总会特意去鼓楼看望老太太。一位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网友在博客里写道:“大学毕业前的那个晚上,同学们大醉一场走到鼓楼广场,夜空中弥漫着自恋和小资的情调。老太太在那卖报纸,我买了一份,然后强迫她合了张影,照片上留下她慌张要逃的表情和我意气风发的醉态……几年后的一个元旦,我回到南京,忽然听到那个叫卖声,心里翻江倒海……这么多年我从南到北闯荡,觉得没有人比我再坎坷了的时候,我又看见了她,她还在同样的地点卖着同样的报纸。我突然想到了‘浮躁’这个词……” 南京大学研究生小仲认识老太太已经有5年,她觉得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亲和力。小仲没见过自己的奶奶,她觉得“奶奶”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小仲后来以老太太为原型,在自己的网络小说里塑造了一个类似的人物。她把老太太看作“水泥森林里的奇迹”,“当人们最初接触她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甚至有些居高临下。真正跟她相处,人们会发现她内心的力量比自己要强大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日本三大祭是哪三个 日本三大祭日起源
- 下一篇:浩然:“写农民,为农民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