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管理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9:11:12 中国民族报(2019年12月1 林钧昌 赵民 杜洁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4亿,尽管增速减缓,但是人口流向由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趋势不减,部分中心城市人口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增强。随着流动人口中青壮年、育龄妇女、随迁子女增多,对生殖健康、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等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本地人口相比,主动性差、服务利用率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本文基于2017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包括职业病防治、性病/艾滋病防治、生殖健康与避孕、结核病防治、控制吸烟、心理健康、慢性病防治、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突发公共事件自救等十一个方面)及慢性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享有情况,旨在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提供参考依据,为创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制、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健康档案。2017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30.8%,没建档也没听说过的占32.4%,没建档但听说过的占21.8%,不清楚的占15.1%。已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占比高于平均水平的包括维吾尔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分别为68.2%、36.9%、32.4%、32.3%。 健康教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异,壮族和维吾尔族较高。其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呈现梯次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次为生殖健康与避孕、控制吸烟、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分别占53.9%、53.2%、53.1%;第二层次为性病/艾滋病防治、突发公共事件自救、慢性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分别占47.9%、43.3%、41.6%、40.4%;第三层次为心理健康、职业病防治,分别占37.9%、34.9%。整体而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缺乏健康知识,尤其缺乏心理健康与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知识。 慢性病的防治。2017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低,与其年龄结构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低有关。只有42.2%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受过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免费提供的针对上述疾病的治疗。 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创新的建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笔者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认识相对不足,参与度不高。对此,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着力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传染病的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工作。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要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以及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的配套政策,让各族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支持体系。要加大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优化基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充实基层机构的人力物力,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支持体系。 开展全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咨询工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进行重大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并广泛地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来进行全面宣传。 不断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异地报销医疗费用等问题,简化报销流程。探索服务进厂矿、进市场、进学校、进社区的途径,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完善健康档案,做好健康体检。及时完善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做好健康体检工作,由专职人员定期进行监督和指导。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流出地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开展宣传倡导、了解现实需求、促进家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融入能力。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破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难点
- 下一篇:宁夏文学何以硕果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