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2)


    三、马克思主义完善阶段的民族视域:私有制、国家、民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进人了深人研究和完善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注意运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和古代民族。马克思经友人介绍得知摩尔根在1877年在美国出版了《古代社会》,并在美国邮购了这本书。马克思用半年多的时间认真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即《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恩格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研究《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法兰克时代》1881~1882年);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的《<古代社会>摘要》并研究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至5月);恩格斯在1884年底和1886年初《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3~1883年)一文中,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指出“劳动本身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以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7]。恩格斯科学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人类社会劳动形式的演变,最初采集能够食用的野果和块茎、打猎,到种植食用植物、驯养动物,因而人类社会有了畜牧业和农业及其分工,人类的食物极大地丰富起来,有些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出现了交换物品的最初的贸易和商业,也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的人们,部落也在发展。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自然发生、也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部落具有人们共同体形式、社会组织形式二重性,这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即以地域和语言为基础的民族、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国家。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等书中指出语言、地域等是民族的必备条件。他说:“‘民族’这一称号适应于许多印第安部落,因为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却独特地拥有一定的方言和地域。”[8]“阿提喀的四个部落——机内温特、伊吉可尔、霍普内特、阿尔格德——操同一方言并占有一共同领域,它们已溶合为一个民族。”[8]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希腊,部落已开始联合成一些小民族(kleine V· lkerschaften),并居住在城市里,人口不断增加,农业和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小民族内部开始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因而,小民族之间为了掠夺土地和战利品,不断进行战争,还把俘虏充当奴隶,最初的奴隶制开始产生。”[9]还阐述了古代社会民族的形成过程,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但在个别地方,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Nation)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9]。部落联盟及后来的这些部落联盟的溶合,使“各个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9]
    对于血缘亲属制度,恩格斯在《法兰克时代》(写于1881~1882年)一文中曾指出:“血统联盟在这里,也和在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整个民族的生活制度的基础;而随着人口数口的增加和民族的继续发展,这种联盟愈来愈被人们忘却了。这种情形首先表现在整个民族上面。共同的世系愈来愈不认为是实际的血统亲属关系;关于这一方面的记忆愈来愈淡薄了,余下来的仅仅是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方言。”[10]也就是说,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血缘联系越来越淡薄了,基于共同历史的地缘关系逐渐增强,地域关系逐渐成了民族生活的基础。这个观点恩格斯在后来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加详细地阐述并进一步发展了。
    恩格斯在1884年底和1886年初《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文中,研究中世纪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情况时,把民族看成是发展变化的事务,揭示了在民族过程中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的特殊现象和规律,他指出:“从中世纪早期的各族人民混合中,逐渐发展起新的民族(Nation alit·ten)”[11] (紧接着又说这是现代的民族)。欧洲“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9]。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特征、特性问题有过许多的论述,恩格斯还讲到欧洲一些民族“应当愈来愈多地使他们具有真正自然边境,由语言和共同感情来决定的边境”[12]。从这段论述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民族语言和民族共同感情是民族的自然边界。恩格斯强调了地域、共同历史、经济条件作为民族的特征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性:“民族生存的首要条件—众多的人数和整片的领土”[13],也就是说,恩格斯强调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和一定范围的领土面积,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民族“独立和维持生命力所必需的”是“历史、地理、政治和工业的条件”[14]。他们的这些论述为后来者综合概括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人类社会,观察进人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民族现象:社会中有民族、有宗教,民族与宗教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社会、民族、宗教三者交织一体是一种视角;共产党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解决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问题,要使自己上升为民族的统治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阶级、民族三位一体并梯次序位是一种视野;研究古代社会人类的发展,就要研究人类婚姻家庭、社会生产力和私有财产,私有制、民族、国家三者链接是一种视域。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5][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7][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9][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0][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11][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12][德]恩格斯.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1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14][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