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李贤是武后亲生的吗?李治剿灭太子党的背后隐情

1970-1971年,在乾陵东南约三公里的高地上,考古队员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
    和许多唐墓的情况类似,此墓很早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因为在第三天井东南角发现了盗洞,后甬道石门和门框也被人砸坏。既然如此,应该没有太多文物了吧,果然,在石椁里,考古人员没有发现随葬品,木棺早已朽坏,葬式不明。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儿媳;章怀太子李贤及太子妃房氏,那太子夫妇的尸骨呢?清理后,在过洞、甬道、前后室等处找到三支腿骨,一片肩胛骨,还有零碎的肋骨、脊椎骨、头骨,推测应该是两位墓主人的。
    他们生前的地位何等荣耀,如今连骨架都无法凑齐,真是沧桑巨变、造化弄人。
     
    我们来欣赏下墓中精美的壁画:
    
     (《马球图》:国宝级壁画,马球兴起于初唐,经西域传入,是当时流行的运动)
    
    
     (《狩猎出行图》:反映了唐代皇室贵族狩猎的宏大场面,图2最右侧骑白马、穿青衣的很有可能是章怀太子本人)
    
     (《侍女侏儒图》:唐代宫廷豢养侏儒,专门表演滑稽动作)
    
    
     (《内侍仕女图》:男侍相貌丑陋,一副欠揍的样子,好想在说些什么。女侍抱着大公鸡,那可是主人斗鸡的必需品。)
     

亲妈还是后妈?

李贤的母亲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答案。官方资料说是武则天,但永隆年间,宫里盛传一条小道消息,说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才是李贤的生母。相信后者的人有三个理由。
    第一:据记载,李贤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前往昭陵的路上,时间、地点非常可疑,试想:隆冬腊月,天气寒冷,一个身怀六甲、即将临盆的宠妃,怎么不在宫里好好待产,却要和皇帝跑去谒陵呢?此事必然大有蹊跷。
    第二:武则天在两年的时间里相继生下了李弘、安定公主、李贤,违背了生育规律。
    第三:武则天对待其他子女较为友好,至少没有痛下杀手;但是在清算李贤时,她手中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相比之下,一看就知道不是亲生的。
     
    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三条理由并不成立。怀胎十月还跑去昭陵祭祀,确实不合常理,但也是迫不得已,王皇后和萧淑妃日渐失宠,李治和长孙无忌摊牌的日子越来越近,无论后宫还是前朝,斗争一触即发,这个时候李治拜祭昭陵,把武昭仪留在皇宫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古代医疗条件不佳,生孩子的危险很大,武昭仪就算顺产,也是身体虚弱,没有什么防备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政敌们趁机下手,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备可能的风险,李治只好将武则天带在身边,实属无奈之举。而且当时王皇后还没有被废,皇帝祭祀先帝,不带皇后,却带武昭仪,也是在向外界传递政治信号。
     
    对于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两年生三个孩子,而是三年生三个孩子——我们可以从李弘、李贤的生卒年进行判断。李贤墓志上写的很清楚,他于文明元年(684年)遇害,享年三十有一,故生于永徽五年(654年),《资治通鉴》又记载当年的谒陵活动是在年底十二月;而李弘死于上元二年(675年),享年二十四岁,他应该生于永徽三年(652年),具体月份不明,两兄弟中间,还有一位暴卒的公主,看上去好像是654-652=2,两年生了三个,实际上是652、653、654三年,漏算了一年。还有,李弘虽生于652年,武则天在651年就已经怀上他也是有可能的。虽说是频繁生育,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武则天身体素质出色,最终活到了八十多岁,应该能够做到,这点随她母亲。
    那武则天为什么就杀李贤呢?这个我们下面会说。
    
     
    (《客使图》:接见外国使者的情景。三位使者来自哪里,尚有争议,您觉得呢?)
    

无忧无虑的日

李贤能够生在帝王之家,投胎能力了得。作为父亲,唐高宗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他曾经对李勣说:“我这个儿子,已经读过《尚书》、《礼记》、《论语》,还有诗赋几十篇,过目不忘,特别有天分。有一次我让他读《论语》给我听,读到‘贤贤易色’时,他又反复读了好几遍,我就问他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呀?他说:父皇,我就是喜欢这句话。”
    除了聪明、会读书,李贤的行为举止都十分得体,很讨父皇的喜欢,据出土的两块墓志记载,成为太子前,李贤的地位不断提升。
     

永徽六年:封潞王
    显庆元年:加雍州牧。
    龙朔元年:徒封沛王,雍州牧如故。加授使持节都督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兼左武侯大将军
    麟德二年:加左卫大将军,摄兖州都督
    咸亨二年:徙封雍王,食实封一千户

 
    

除了让孩子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李治还吸取李世民的教训,特别关注儿子们的人际关系。《滕王阁序》是高中的一篇课文,上课时,语文老师肯定会介绍王勃的生平,其中《檄英王鸡》这篇文章肯定会被提到。当时王勃在沛王府任职,沛王李贤非常喜欢斗鸡,和弟弟英王李显是一对鸡友。见状,王勃就投其所好,给英王的斗鸡下战书。没想到李治看后龙颜大怒,认为王勃用心不良,是在挑拨皇子间的关系,遂将其驱逐。几年后,有一天唐高宗想让两位皇子比赛,争争胜负,郝处俊劝谏后,他连忙打消这个念头,是啊,儿子们都小,要教他们学习孔融让梨。
    

被废的原因?

日子一天一天很快地过去了,就像翻书一样,李贤也在不断成长,若一切正常,他可能会当一辈王爷,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上元二年,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在李贤头上,大哥李弘久患肺痨,终于挺不住了,按照继承制度,李贤顺利上位,成为大唐的新任太子。可谁曾想,这竟是悲剧的开始。众所周知,李贤的结局非常糟糕,先是被废,后又逼令自杀。关于其中的缘由,很多书籍是这样说的:
    在担任太子期间,李贤表现出了高超的才能,大臣们纷纷路转粉,以为大唐有希望了。众人都很开心,唯独武后很生气,她认为:李贤能力太强,太得人心,日后会成为自己的障碍。经过一番谋划,武则天诬陷李贤造反,并将其废为庶人,懦弱的唐高宗屡屡哀求,却被晾在一边;等高宗一驾崩,武后就派人把李贤干掉了。
     
    李贤真的如此完美吗?当然不是了!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当太子初期,“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确实有一定能力,高宗也曾夸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缺点暴露出来了:好声色犬马,喜欢纵欲,自制力极差,这点像他的大伯李承乾。比如李承乾搞同性恋,李贤也好这口:“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狎昵,多赐之金帛。”太子司仪郎韦承庆劝谏过李贤:“伏承北门之内,造作不常,玩好所营,或有烦费。倡优杂伎,不息于前,鼓吹繁声,亟闻于外,既喧听览,且黩宫闱。兼之仆隶小人,缘此得亲左右。”锣鼓喧天,亲近小人,玩的不亦乐乎,文章开头的墓室壁画,也可以体现出李贤生前的快乐生活,打猎、马球、斗鸡、侏儒、女人、男色……想想就开心。
     
    关键是你玩就玩了吧,偏偏还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玩:“自顷年以来,频有水旱,菽粟不能丰稔,黎庶自致煎穷。今夏亢阳,米价腾踊,贫窭之室,无以自资,朝夕遑遑,唯忧馁馑”;“今关、陇之外,凶寇频凌,西土编,凋丧将近,干戈日用,烽柝荐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穑。”内部灾害频频,百姓食不果腹,外部吐蕃为患,军民疲于应付,国难当头之际,太子却兴致正浓,实在不是一个储君该有的样子。如果你是李治,会把江山传给这样的人吗?
    
    
     (《列戟图》:戟的数量可以反映墓主人的身份)
    此外,李贤还有一件事情比较出格,那就是搞团团伙伙,形成了一股围绕太子的势力集团。李贤曾经召集文人,为《后汉书》作注,由于参考价值很高,后世称“章怀注”。他为什么要找人给《后汉书》作注呢?除了兴趣爱好、方便读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想借机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政治舞台上,一个人势单力孤,决策时难以周全,身边要是有文人出谋划策,效率自然高很多。当初李世民有秦府十八学士,魏王李泰倚仗父皇恩宠,编撰过《括地志》,他们都是有野心的人。在出土的墓志铭里,对李贤为《后汉书》作注一事只字不提,按理说,书编的这么好,应该大书特书才对,怎么保持缄默呢?可能作者意识到此事动机不纯,涉及政治斗争,不提也罢。
     
    这回太子借编书之机,网罗了张公瑾之子张大安、刘纳言、许叔牙等人。这些文人也乐于效力,因为除张大安是官二代、宰相,其他人的职务都不高,对于他们而言,帮太子编书相当于政治投资,以后太子登基了,肯定加官进爵、封妻荫子。除了文人,李贤还和在地方任职的宗室走在了一起,比如曹王李明、蒋王李炜,渐渐地,有了自己的小班底,对皇权形成了潜在威胁。李治身体再不好,也不能坐视不理。
     

暴风雨的前夜

“岂谓祸构江充,衅生伊戾,愍怀贻谤,竟不自明,申生遇谗,宁期取雪。”
    墓志铭的作者将李贤比作申生、刘据,他们本是晋献公、汉武帝的太子,由于他人的诋毁而蒙冤,最终死于非命,这样的表述可以侧面说一个问题:被废之前,李贤和父皇、母后的关系已经恶化,只要稍微有人挑拨离间,双方就会兵戎相见。通晓音律的李嗣真听过李贤的《宝庆乐》,他也说:“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也徵戾,父子疑也”。这个时候的高宗已经五十岁了,病痛久治不愈,身体越来越差,更需要倚仗武后。而李贤身体健康,有了自己的一套人马,监国期间,免不了和父母产生权力方面的冲突;
     
    老婆和儿子争权,李治支持谁呢?当然是支持老婆,世界上没了李贤,还可以立李显、李旦,没了武后,上哪里去找她这样的人呢?如果没有武后帮助高宗处理政务,高宗的身体又差这样,太子是男人,是未来的皇帝,他要是趁机收买人心,拉帮结派,扩充实力,权势会越来越大,甚至盖过自己;武后是出身不高的一介女流,朝中没有显赫的外戚相助,宰相也不认同她,让她帮着处理些朝政,危害明显小于太子,加之李贤不合时宜的嬉戏玩乐,自然遭致不满。
     
    为了让太子安分守己、不要沉迷声色,武则天要求北门学士编写《少阳正范》、《孝子传》送给李贤,“少阳”是东宫的意思,东宫又为太子所居,所以这两本书,一本教育李贤怎么当太子,一本教他怎么当儿子。有一个叫明崇俨的人,士族出身,能治病,也能谈论为政得失,深受高宗、武后信赖,他曾对武则天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相王最贵”。明显是在挑拨离间,但武后没有对明崇俨施以任何惩罚,高宗也保持沉默,如果他们的矛盾没有激化到一定程度,明崇俨岂敢这样说。一段时间后,明崇俨突然被盗贼杀害,朝廷追查凶手,却无功而返,一些老百姓“妄议中央”,认为是李贤下的手,毕竟明崇俨是天皇、天后的座上宾,一般人不敢动手,加之破案又这么艰难,估计是背后有大老虎撑腰。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高宗对太子的不满,但太子被废,是必须由他点头的,上次我们说到,实权始终掌握在高宗手上。
    
    
     (《提罐侍女图》:一位侍女提着药罐,和另一位侍女交流)
    

灭顶之灾

李贤与父皇、母后关系紧张,特别是后者。这时,宫里谣言满天飞:你知道吗?那个太子啊,不是皇后生的,他的生母是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消息传到李贤耳朵里,他更怕了,如果传闻属实,“后妈”会怎样对待自己呢?谣言早不传,晚不传,偏偏这个时候传,说明在宫里,太子与皇后之间的矛盾已是公开的秘密。李贤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没安全感,他悄悄派人收集了数百副铠甲,藏在东宫的马坊。至于动机,可能是自卫,也可能是叛乱,反正太子是当不久了,自古以来,废太子就没什么好下场,远的不说,就说初唐吧,李承乾、李忠就是前车之鉴,李贤不愿坐以待毙。终于,李治和武则天下手了,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捉拿太子,查抄东宫,果然,就发现了数百具铠甲,太子的基友赵道生也承认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于是废李贤为庶人,抓拿其党羽。
     
    在东宫,有关部门还搜出冼马刘纳言为太子撰写的《俳优集》,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跟相声演员有一定相似之处。李治看后十分震怒,将刘纳言流放振州,并说:“以《六经》教人,犹恐不化,乃进俳谐鄙说,岂辅导之义邪!”城里人真会玩,李贤娱乐的方式又多了一种。高政,申国公高士廉之孙,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亦属李贤一党,对于舅舅的舅舅的孙子,李治把高真行叫来:你把儿子领回家,好好教育吧。回府后,高家人露出了狰狞的面孔:高真行用刀刺高政的喉咙,高审行拿刀捅腹部,高睿再砍下首级,扔在路边。高家用极端的方式向皇帝表忠心,与高政划清界限,他投靠废太子,不是我们高家所有人的态度。李治听说后心里很不舒服,你们做的也太过了吧!传出去,不得说是朕要你们骨肉相残,朕就是个暴君啊!于是贬高真行为睦州刺史,高审礼为渝州刺史。曹王李明也参与了李贤一党,降为郡王;蒋王李炜废为庶人,安置道州。宰相多有在东宫兼职,李治只把张大安贬为普州刺史,其他一律不问。打击面不宜过大,否则无人可用了。
     
    李贤落马后,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人将其押回长安囚禁,后又迁往巴州安置。按理说,李贤谋逆,罪不容诛,从后来的表现看,武后是想杀他的,但李贤多活了几年,应该是李治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好比当年唐太宗优待李承乾一样。史书还说唐高宗本想宽宥李贤,可武后不肯:“大义灭亲,何可赦也!”于是不再坚持。这其实是李治的老套路了,永徽年间杀李恪、李元景,显庆年间构陷长孙无忌,李治都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嘴上说着不要。等到许敬宗派人逼死长孙无忌,之前忧伤的李治又一声不吭,也不追究凶手了,因为本来就是他授意的。逢场作戏,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不愿承担后世骂名。李治以前很喜欢李贤,他犯谋逆大罪而不死,已经是很大的宽宥了。
    
    
     
    (《小憩图》:春光明媚,两位侍女身着男装,一旁站立,女主人游园累了,正在小憩)
    

客死他乡

三年后,李治驾崩,武则天临朝,太后对遥远的李贤很不放心,命令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奔赴巴州,好生看管,没多久,李贤死于非命。对于死因,史书莫衷一是。有的说丘神勣奉武则天的命令,亲手杀了李贤;有的说丘神勣奉旨,逼迫其自杀;还有的说丘神勣自作主张,逼死了李贤,想趁机邀功。反正李贤死了,不管武则天有没有下过必杀令,这样的结果是她喜闻乐见的。她先把丘神勣贬为叠州都督,举哀于显福门,装装样子,然后启用为左金吾将军。李贤毕竟反对过武则天,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废的,武则天为了权力,对他下狠手也正常,太宗、高宗又不是没杀过儿子。
     
    过了一段时间,徐敬业谋反于扬州,他提出找一个和李贤很像的人,作为政治旗帜。故李贤不死,容易被反对派利用,武则天必须斩草除根。李显、李旦和武则天没有什么重大冲突,是武则天想拿下他们,好自己当皇帝,因此没有杀他们的必要。二十多年后,中宗恢复李唐,李贤灵柩迁回乾陵安葬,身份为雍王;景云二年,追封为章怀太子,与房氏合葬。所以墓室中有两块墓志,一块是“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另一块是“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房氏墓志铭”。
     
    李贤死于巴州别馆,享年三十一岁,总算解脱了;儿子们继续受虐,苟全性命。唐玄宗时,岐王李范上奏李隆基,说李贤的儿子李守礼有预测天气的特异功能,对此,李守礼说:“臣没有什么特殊的,当年章怀太子获罪,臣也被牵连,囚禁宫中十几载,每年都要被杖责数次。挨打多了,每当要下雨的时候,我的脊背就会沉闷,要是天晴,就会觉得轻健。”
    玄宗听后一声叹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