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门之变”南京城为何不战而破?守城的二十万将士干什么去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3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金川门之变”南京城为何不战而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挥师南下,向明朝的南京进军。一路上经过浴血奋战,朱棣终于这年的六月初三渡过长江,在攻取镇江后,率军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龙潭。朱棣并没有立即攻城,这因为南京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而且城中尚有二十万守军! 就在几年前,朱棣在攻城战斗中吃过大亏。那是在济南之战中,当时铁铉率领残兵败将固守城池,重创燕军,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围城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城风险太大,所以朱棣在抵达南京城外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南京城不战而下,建文帝居然没有组织军队守城,就从历史中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燕军抵达南京后,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就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离开南京去浙江,也有人主张去湖北、湖南一带。 这时候,方孝孺提出:“今城中尚有胜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尽撤城外民舍,驱民入城,足以为守。”客观而言,方孝孺所说的有一定道理,固守南京,等待勤王之兵,然后里应外合,还有一战之力。毕竟当时朝廷手中还有两支重兵,而且距南京都不远,一支是驸马梅殷率领的,驻军淮安,另一支军队驻在凤阳。 为了拖延时间,建文帝还采用了缓兵之计,先后派出自己堂姑庆城郡主,接着又派大臣李景隆等人,之后是安王、谷王诸位王叔,最后是自己的母亲,让他们去朱棣营中议和。然而,南京就在眼前,朱棣怎么会同意放弃即将到手的皇位呢? 在议和失败后,建文帝就开始任命朝廷重臣防守南京各个城门。南京城是朱元璋历经二十多年建设的都城,规模宏大,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组成。其中外郭有16座城门,周长达120里,内城有城门十三座,再加上20万守军,这套防御体系绝对是易守难攻的。 然而,南京城坚固城防以及20万大军,却没能保住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城中,夺取了皇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建文帝最信任、亲近的人背叛了他!一个就是李景隆,另一位是谷王朱橞。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算是建文帝的表兄。 而朱橞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按照辈分还是建文帝的叔父。李景隆曾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朝臣纷纷建议诛杀李景隆,结果建文帝没有追究责任,反而依然非常信任。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役爆发时,也没有支持朱棣,而是来到了南京,向侄子表示忠心。 不过随着战局的变化,两人的心思也发生变化。朱棣抵达南京后,建文帝曾先后派李景隆、朱橞去朱棣军中议和,大概那个时候,双方就有勾结。之后,两人奉命守卫金川门,他们在六月十三日,打开了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城。燕军进城后,二十万明军顿时失去斗志,几乎毫无抵抗,史称“金川门之变”。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率领为数不多的家丁去抗击朱棣的大军,此人就是魏国公徐辉祖,也就是朱棣的妻弟。然而,徐辉祖的抵抗也无济于事,大概只能为建文帝拖了一些时间。此时宫中燃起大火,朱棣赶紧杀入宫中。在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面前,朱棣掉了几滴“鳄鱼泪”,说道:“小子,何苦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