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十大姓氏的排行变迁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3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有些姓氏已经没落了,而有些姓氏家族群体也壮大了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古代与近年来十大姓氏排名有着怎么样的变迁。 《中国姓氏大辞典》虽然收录23813个姓氏,但据专家估计,中国古今实际使用过的姓氏不会有这么多,大约有18000个。 《中国姓氏大辞典》编纂者统计分析,目前除汉族以外,55个少数民族均存在使用汉姓的情况,仍在使用中的中国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虽然中国有这么多姓氏,但姓氏的使用人口却非常集中,与国外的姓氏使用情况有明显区别,这也是中国重名特多的原因之一。 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常用的姓氏约500个,而其中人口数量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人口,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87%,如果再细分,前10大姓氏又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以近年的统计分析,中国十大姓的情况如下: 1987年十大姓:1李、2王、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 2006年十大姓:1李、2王、3张、4刘、5陈、6杨、7黄、8赵、9周、10吴(中国科学院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抽样数据资料,袁义达主持) 2007年十大姓: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黄、8赵、9吴、10周(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的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数据) 2010年十大姓: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国统计》2014年第6期分析) 从上可以看出,在现代姓氏中,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这十个姓,虽然不同年份排名出现变动,但前十大姓中总少不了这10个姓,排第一的姓,在李、王二姓中间互换,从2007年起,王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改居第二位,而姓张一直稳居全国第三大姓,姓刘则是全国第四大姓不变。 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在古代不同朝代的十大姓中,姓“朱”和姓“徐”曾进入过前十,据袁义达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中采集统计,情况是这样: 宋朝十大姓:1王、2李、3张、4赵、5刘、6陈、7杨、8吴、9黄、10朱 元朝十大姓:1王、2张、3李、4刘、5陈、6赵、7吴、8杨9黄、10周 明朝十大姓:1王、2张、3李、4陈、5刘、6杨、7吴、8黄9周、10徐 另外,人类学家李济也曾对明朝的十大姓氏作过统计分析,但与袁义达的统计结论不同。 李版明朝十大姓是:1王、2陈、3张、4刘、5郭、6吴、7杨、8李、9胡、10朱。 很显然,明代的十大姓之所以排名不同,是因为李济和袁义达所用的人口资料不同所致,相对来说,袁达义的统计由于文献广,样本丰富,数据更接近真实。 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吗?也未必,元朝时,占全国人口众多的张、王、刘、李、赵等五姓,差点被全部杀掉,幸好元顺帝没有听从奏请,此即《元史·顺帝纪二》所说的:“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为什么要杀掉这五性,无非就是人口众多,担心他们集体造反。 姓的人口越多,说明该姓血缘关系越杂乱,民间所谓“九刘十八张,一百零八王”就是这意思,为此,同一姓氏为便于区别,又以“郡望”、“堂号”来区分。 如张姓,现在声称有16郡望,实际在唐代已有43郡望之多;王姓则称有23郡望,在唐代实有32郡望,至于进一步细分的“堂号”则更多。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前一百个姓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87年87%,2007年84.77%、2010年82.1%,这一变化说明,中国的“小姓”人口稳定增值,比例在逐年增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