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从未负国,历史上四川是如此断肠泣血的付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36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这是四川大地震后,流传的一句话,比起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霸气,更触动人心。如今,四川九寨沟县又遇地震,“川人从未负国”又一次流传起来。为何自古以来四川就那么多灾多难?小编也为四川心疼!请上天善待我们祖国的四川! 最著名的城市是合川钓鱼城,孤城独守36年,南宋灭亡后还继续抵抗多年,并且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扭转了欧亚战争格局。 然而最终城破,川人被蒙古军大肆屠杀,人口从战前的1290万人减少到82.5万,仅成都就有140万人被杀,是南京大屠杀的4.5倍。 经过明代两百多年的恢复(湖北等省人口迁移),到崇祯时,四川有了310万,远不及宋末的1290万,但四川再次陷入恶魔的屠杀。 这一次是张献忠屠川。 传说,张献忠杀光了四川人,其实不然,毕竟张献忠1646年战死后,清军在四川尚有长达13年的征战。 至康熙初年已经损失了川人损失90%以上的人口,再度沦为元代的千里无人烟的状态。 尽管四川遭受了两次灭顶之灾,但只要国家需要,川人仍旧赤心为国,比如保路运动,成就了辛亥革命,1911年11月27日,成都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覆灭。 但我更想说的是四川对抗日运动的贡献。 何应钦写的《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记载:抗战8年中,四川提供了300万人的兵源,占全国的20%还多!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20%,包括阵亡26万余人,负伤35万余人,失踪2.6万余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这还不止,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钓鱼城之战后,就有了一句名言“川人从未负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真实故事。因为没有官方的确切记载,所以也没有确切的日期,只知道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川东地区。 老大娘夜半煮汤圆,只为川军忠魂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川中父老曾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天空飘着雪花,年迈的陈阿婆在位于川东地区一个小村庄经营着一家汤圆店。因为天气寒冷,汤圆店生意冷清,陈阿婆准备关店打烊。就在此时,远处的风雪之中出现了一群相互搀扶、满身是血的伤兵,虽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但陈阿婆还是从他们的身形步伐上,认出他们是川中子弟。 善良的陈阿婆连忙招呼伤兵进店吃汤圆,待她忙过之后,却发现刚才还是满屋的伤兵,一转眼就都不见了,只有留在地上的一堆冥币纸钱。 陈阿婆连忙喊来左邻右舍,就在众人也疑惑不解时,一位年长的老者却嚎啕大哭起来,并道“这是我川中子弟的忠魂呀,前不久,他们出川抗战,就是从村前的大路上出川的,这一定是他们战死在了异地他乡了,因为眷恋着故土,所以才结伴而行,魂归故里”。 老者的话音刚落,陈阿婆也大哭起来,因为她的独子也投笔从戎,随村里的几个青年出川抗战了。于是,众人摸黑来到村前的大路上,为那些战死的川中子弟招魂烧纸。这一夜,哭声响遍了这个寒夜中的小山村。 自此后,陈阿婆白天关闭了汤圆店,天黑后才开店。她早早的将碗摆好,把水烧开,一直等至天明,只为能够招待那些川中子弟的忠魂。很遗憾,也可能是那些战死的川中子弟,不愿惊扰到他们的川中父老,自此后就再也未曾出现过。 陈阿婆也从未收到她儿子的任何消息,五十年代中期,善良的陈阿婆在孤独中去世。云南国民革命军烈士陵园,绝大部分就是川中子弟。 五年前曾随朋友去云南,路过腾冲时,见到一座很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陵园。陵园内的每位烈士都只有一座很小的墓碑,碑上刻着该烈士的姓名籍贯。 导游介绍说“该陵园内安葬着近七千名烈士,绝大部分都是川中子弟,其中有很多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的原型”。因为该剧正在热播,也曾为剧中的人物所感动,而此地就是“炮灰团”将士的安葬之地。所以,在导游还没介绍完时,同行的几人已是泪流满面了。 抗战胜利后,据国民党行政院长何应钦统计: 抗战期间,共有350多万川中子弟出川作战,其中阵亡、伤残、失踪者多达64万多人(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伤残之惨烈,均具全国之首。 他们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在白沙献金会场上,1万多名川中男女学生一起跪在地上,哭着哀求到场的乡绅富户“求你们救救我们的国家吧,救救我们苦难的民族吧”,在场的乡绅名流无不泪流满面,纷纷慷慨解囊,金表、金戒指、金手镯、现金装满了几大箱。 川东劳军团,步行万里寻川军 川中父老在出钱、出力支援抗战的同时,也未忘记穿着单衣草鞋出川抗战的川中子弟。 他们自发的组织了许多劳军团去前线慰问,《壮士出川》中的劳军团确有其事。一位曾参与该剧组的朋友向笔者透露,他们收集了许多劳军团的故事,只不过因为剧情的需要,才选择了王长生媳妇参加的那支劳军团。 对他印象最深的是川东的一支劳军团,该团由50多人组成,20名各界代表,35名少年川中子弟。 他们筹集了一批衣服、药品和川中美食出川,一路打听前行。他们出湖北,进山西,入山东,过河南,一路上所有的慰问品全靠肩背人扛。因为盘缠用尽,他们曾靠乞讨度日,但却无一人动用慰问品。 这支劳军团历时十个月,行程近万里,最终在湖北追上他们家乡的部队时。这支形如乞丐的劳军团,由出川时的50多人仅剩30多人,余者全部因病累而长眠于异地他乡,20多名出川时还面露羞涩的少年,经过这一年的历练,已经成为了成人。 而仅存的几位各界代表,也由当初的英姿勃发,现已面露沧桑,形如耄耋。经过近一年的奔波,有些衣服、药品损毁,食品也已霉变。但当这支川军见到家乡的父老后,疯狂的叩头谢恩,以致额头出血。 最后,他们是跪在川中父老的面前,双手捧碗,伴着血水和泪水吃下了已经霉变的家乡美食。而那20多位少年,已倔强的排在了老兵的身后,虽然他们的手中只有一根木棍。 悲壮的川中父老,忠勇的川中子弟,朋友是在哽咽中讲完,笔者是在抽泣中听完。 笔者并非川人,不知川中父老为何如此悲壮,不懂川中子弟为何如此忠勇,但我知道我们能有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完全是承享了先烈们的福泽。所以,笔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川中父老讲与他人并代代相传,为“川人从未负国”配上“国人从未忘川”。 川军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出征前,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个死字的布。这块布上的内容是: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块布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川军牺牲后用来包裹尸体的,所以上面带着一个死字,他们始终带着必死的信念去面对敌人,直到战至最后一人。 壮哉川军,四川雄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