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印象中,皇帝的后宫佳丽们,一旦迈入宫门,终此一生都要侍奉皇帝一个人,直至老死皇宫之内。 在封建礼教氛围浓厚的古代社会,平民百姓家的妻子尚且要求“从一而终”、“好女不侍二夫”,何况是皇帝的女人呢?皇宫里的妃子、宫女出嫁,似乎是惊世骇俗、难以想象的奇事。但事实上,古代帝王的宫妃出嫁、改嫁之事并不罕见,皇帝的女人也是可以嫁人的。 影视作品中为皇帝歌舞的宫女群体 先秦时期偶尔释放宫人,但总体来看,宫人的处境和出路比较凄惨。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妻妾殉葬现象。随着君主的死亡,其生前的妻妾宠姬面临陪葬的结局。即便后来人殉制度受到强烈批判,仍然发生不少宫人陪葬事件。秦二世胡亥篡位后,残忍下令将“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全部处死。 两汉至唐:出宫人制度化 如果说先秦时期君主解放宫妃的行为具有偶然性,西汉以后,此举逐渐形成制度。该制度被史学家们称为“出宫人制度”,其首倡者是素来以阴毒狠辣著称的吕后。吕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将本家女子嫁给刘家男子为妻,实行吕刘联姻。但是,吕氏没有足够多的适龄待嫁女子。 于是,吕后想出了新的办法——她将前夫刘邦的宫妃嫁给刘姓诸王,每个刘姓王分配五名宫人。吕后这个办法,一方面可以笼络人心,密切吕刘两家关系;另一方面,经过吕后亲自挑选的宫女们,到达王府后,暗中观察诸侯王的思想行动,实际扮演了美女间谍的角色。曾经以良家子入宫服侍过吕后的窦姬,被吕后分配嫁给代王。这位窦姬,就是后来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大名鼎鼎的窦太后。 影视剧中的窦太后形象 西汉立国之前,由于长期战乱征伐,男性人口死亡率很高;西汉立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黄老之术,社会风气比较开通。妇女改嫁的风气浓郁,婚恋观念远比我们想象的自由。西汉最出名的寡妇要数卓文君。卓文君丈夫刚死不久,她就和司马相如私奔,成就一时佳话。丞相陈平的妻子张氏,也是一位改嫁名人。根据《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娶张氏之前,她已经改嫁了五任老公,陈平排第六位。不仅民间和朝廷官员的观念比较开通,就连皇帝家,也不计较妇女改嫁问题。汉武帝的母亲,就是带着前夫的孩子改嫁给汉景帝。汉宣帝的外祖母王妪,十四岁时嫁给同乡;丈夫死后,改嫁广望人王乃始,生下二男一女,这个女儿便是宣帝的母亲。而且,宣帝的女儿敬武长公主,死了老公后也改嫁他人。 实行“出宫人制度”比较积极的是汉文帝,他曾经两次放出宫中妇女,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而且并不强制分配婚姻,允许她们自由婚配。汉文帝的行为被视为皇家的德政善行,受到世人的称颂,对以后的君主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时期,皇家对部分宫妃实行奉陵制,品位较高的宫妃需要为先帝奉陵,但一些品位较低的宫人、采女无须奉陵,或者奉陵一段时间后就放出去嫁人。 唐代继承了西汉以来的出宫人制度,释放宫人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有学者统计,前后达十数次之多,解放宫人总人数至少在一万人以上。唐太宗曾经对臣子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他批评隋炀帝不仅荒淫放荡,而且劳民伤财。他将宫妃放出,允许她们“任求伉俪”,这一行为不仅为宫室节省了经费,而且赢得了民间的赞赏。有了唐高祖、唐太宗出宫人的模范行为,后面登基的新皇帝都要放出宫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古代“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宫妃改嫁并不是稀奇事。但唐以后,逐渐压制束缚妇女的婚恋自由,节烈观念被鼓吹。 两宋至明清:对宫人控制愈加严厉 北宋建立初期,后宫人数相对较少。宋太祖在位时,自嫔妃至宫女不过二百八十多人;太宗时也仅有三百人左右。此后部分帝王,也能保持自我克制,后宫维持较少人数,并且在诸如新帝登基、灾害发生的特殊时期释放一些宫人。但是,放出的宫人一般是年纪较大而又“无职掌者”,曾受到皇帝宠幸的嫔妃已不可能再被放出改嫁。放出的宫女,有的会得到皇室的经济援助,有的需要自谋生路。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的后宫佳丽在金军蹂躏之下遭受灭顶之灾。 清宫戏中嫔妃出宫还能再回宫受宠的现象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明清时期,礼教压迫达到顶峰,对妇女的控制愈加严厉。明代前期的几位皇帝推行宫妃殉葬制度,以各种残酷手段处死生前的女人。明太祖朱元璋将宫女殉葬定为祖制,为他殉葬的宫妃是有明一代人数最多的。凡是被皇帝宠幸过的宫女、从殉嫔妃以及高丽国进贡的美女,都要为大行皇帝陪葬。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时被废除,但宫妃们的处境与地位仍然很凄惨。到了清代,据历史学家黄一农先生考证,仅有康熙皇帝的两个妃子,在乾隆时期因年迈得以回家省亲一次。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不能出紫禁城一步。皇帝的嫔妃们连人身自由都要受到严格约束,改嫁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