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古代三大流放之地 一个比一个凄苦 犯人宁愿自杀也不上路

所谓“流放”,是中国古代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惩罚手段。即“不忍刑杀,流之远方”。意思是统治者不忍对犯人进行刑罚,便将他们放逐到边远地区,从而达到惩罚的效果,算是“仁慈”施政了。
    可在实际上,历代统治者总是煞费苦心地选择流放场所,使得犯人到了流放地后,往往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以至于多年以后,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到了这些流放地参观时,还不由发出喟叹,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中国古代有三个最出名的流放之地,一个比一个凄苦。它们是西北边疆、岭南地区、东北宁古塔。
    西北边疆
    西北边疆,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区,这里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自秦汉以来,就是统治者流放犯人的绝佳场所。
    在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领军队征伐匈奴,在高阙、阴山、北假中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也就是说,将大批犯人流放到西北边疆屯垦开荒。

在汉朝时期,继续将大批犯人和他们的家属一起,流放到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
    直至清朝末期,著名的主战派大臣林则徐,作为替罪羊,被道光帝追究广州战败的责任,流放到新疆“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道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句,传唱至今。
    岭南地区
    自隋唐、两宋以来,统治者常将“烟瘴之地”的岭南地区,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
    古代所谓岭南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虽然现在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可在古代,这里尚未开发,属于“蛮荒烟瘴之地”,把犯人流放在这里,光是想一想就很激动。

唐宋许多大文豪都有被流放到岭南的经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为劝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被贬官流放到潮州,途中写下脍炙人口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宋朝大文豪苏轼则多次被流放到岭南一带,最远处到了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既来之则安之”,把儋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于闻名遐迩的“东坡肉”是不是在海南岛发明的,就姑妄听之了。

东北宁古塔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经常在发怒时对人说这样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听到这话的人无不恐惧得胆颤心惊。
    宁古塔位于东北,具体位置在今天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在清朝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冰封雪地,几乎寸草不生。清朝统治者将犯人流放到这里进行劳动改造,以表示最严厉的惩罚。

曾经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方拱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说明宁古塔比黄泉还可怕。
    雍正皇帝所说的“与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犯人举家流放到宁古塔后,全家都给镇守边疆的军人当奴隶。男的日夜耕作,女的则难免被披甲人侵占侮辱。他们生育的后代,生子代代为奴,生女世世为娼,真是世世代代都沦为贱民。
    所以,当时的官员和文人,听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后,最好的做法就是杀死妻女,然后自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