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曾经是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而时下却有所冷清。相对与具体历史事物的微观研究,历史规律的探索十分艰深、高远,非一人一时即可得其要领。但是,是...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阐述文学与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而以讨论史学的理论问题为多。从他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学的许多独到的认识,进而反映出他的史学观的某些特点。...
《宋會要》是記錄宋代典章制度因革損益,政府施政之得失最爲翔實的資料。宋人先後修有16部會要,後日漸散佚,其原本至今已不存於世。明代修《永樂大典》時,曾將《宋會要》各...
本文所說的“古代突厥”,是指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活动在内亚特别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操突厥语的族群及其建立的政权,时间断限大概是在公元六世纪中叶至十世纪晚期(545-98...
学界普遍认为女真早期的基本社会单位是父系家庭公社,或称为“大家族”。然而,多数研究对女真家庭形态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无法对文献中“家”这个名词的具体指涉范围达成一...
明四夷馆和朝鲜司译院,是中朝两国官方设立的“译学”机构。 明朝为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设有四夷馆,专门负责“四夷”往来文书的翻译,并在此教习诸蕃语言文字。四夷馆在永乐五年...
北凉残余势力于太平真君三年(442)转据高昌,之后逐渐统一吐鲁番盆地。该地区又历经阚氏、张氏、马氏、麴氏等王国的统治,直至贞观十四年(640)被唐朝征服。在这近两个世纪内...
在世界古代历史中,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是以欧亚草原为中心,东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森林地带,西抵欧洲多瑙河流域,南则与世界主要定居文明区相毗邻的独特地域。其中蒙...
7-10世纪靺鞨社会受到周边唐王朝、高句丽、突厥、契丹各方势力的影响,发生了多次族群的离散、重组与新族群的再凝聚。这一过程是因族群归属与识别范畴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属性的...
隋唐之际,在葱岭和波斯之间的吐火罗国(Tokhāristān)无疑在中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吐火罗语的发现及解读,吐火罗更加成为中亚历史语言学中的显学之一,长期以来为世界各...
与唐代其他入竺求法僧相比较,唐释悟空(730-812年,出俗前名车奉朝,曾用法号法界)的生平颇为独特[i]。悟空入竺、求法及归国路线问题,尤其值得探讨。悟空是迄今可考唐代最后...
引言 关于中亚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俄罗斯以及国外学者的注意,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关于这一课题的成果已经有...
明四夷馆和朝鲜司译院,都是“译学”机构。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材而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中原与周边民族、国家间贡赐贸易往来,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为了培养...
作为一个伟大的汉学家,比丘林在翻译中国典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等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开拓了俄国汉学的很多领域。在他的研究生涯中,让俄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
无论是“突厥斯坦”还是“东突厥斯坦”,都不是中文词,而是译自外文的词汇。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著述或其他出版物中我们会了解到这一词汇的由来以及背后的历史,但是,大家关于...
前言 有关“间岛”的地理概念,学界认识到最初指朝鲜人开垦的钟城附近的图们江沙洲,又被称作“垦岛”,意思是江中之岛或者开垦之岛。后来随着朝鲜人大规模越境开垦图们江以北...
国内学者有关朝鲜司译院“汉学”的汉语教学、所用教科书等问题的研究论著较少。相对来说,韩国和日本学者早已有所研究。日本学者小仓进平在《朝鲜语学史》[1]一书第五章“支那...
中日两国经过两年的交涉与谈判,于1909年9月签订了《间岛协约》和《东三省五案协约》。有关这两个协约,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大多笼统叙述交涉、谈判的过程,而没有细究谈判...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教育机构也不例外,与中国历代王朝在中央和地方所设置的官办学校有着密切联系。朝鲜司译院,属官办“译学”机构,以培养翻译人员为目...
本文所称唐释悟空,唐代京兆云阳[i]人,俗姓车,字奉朝。他27岁在罽宾国(亦即迦毕试,梵文Kapi1a,下文悉称罽宾)[ii]东都乾陀罗(即健驮逻,梵文Gandhqra)[iii]出家,梵文法号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