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北京大学,每年新生入学时,各系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迎新活动,在西语系,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毕业班的老大哥带领新生在校内整个燕园里走一遭,三三两两,边走边介...
凡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名字。费正清生前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兼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
[转自学术交流网] 忆先师吴文藻和师母谢冰心 刘绪贻文 发表:《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6月号(总第20期);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7年7月15日发布 吴文藻先生是1923年怀着“教育救...
口述◎梁文蔷 记者◎李菁 作为梁实秋的幼女,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也已是七旬老人。营养学博士梁文蔷并没有“子承父业”,但来自父亲生前的鼓励,一直成为她勇敢地拿起...
[按:我所敬重的龚育之先生走了,他还不足78岁(1929.12.26-2007.6.12),他走得太早了,他有病在身多年,又不知疲倦的工作,我们是多么希望他晚点走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龚育之是我党继...
冬逝春来,先师郭圣铭先生溘然远行,不想已倏忽一年了。先生虽届九旬,步入风烛之年,然乍一闻悉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噩耗时,仍不免心头一沉,顿然语塞,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郭先...
各位领导、各位先生、各位朋友: 今天是中国经济史学界德高望重的吴承明、汪敬虞二位先生九十华诞,这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一件幸事,非常感谢吴门的师兄弟们把这个机会给了我,...
涂厚善先生,字瀚池,1919年生于湖北武汉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曾从事教学。1949年又考入中原大学,结业后留校于教育学院(不久与华中大学合并为华中师范学院,...
尊敬的吴承明老师、尊敬的汪敬虞老师 诸位专家、学者、领导、朋友们、同志们: 值此庆贺两位老师九十华诞的美好日子里,我自己并代表中国经济史学会,衷心祝贺两位经济史的学术...
作者简介:金剑昆,北京市通州第三中学历史教师;郭韡,首都博物馆地方文献中心馆员。 问:是什么原因使您最终投身于历史教育与研究的? 宁可先生(以下简称宁):我对历史是很有兴...
被徐志摩赞为“刚毅木讷,强力努行”的他,曾是哈佛大学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哲学博士。学成归国,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考察,使现代科学考古进入中国;他创造的田野科学考古方法,至今仍...
王瑶先生对于“学者鲁迅”的承继,并非只是具体见解,更重要的是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中古文学史论·重版题记》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类似的表述,多次出现在其八十年代撰写的...
幼年丧母,老年丧妻,有谁遭遇此人生大不幸于一身却仍然生命挺拔的么?三十年战乱,二十年运动,有谁经历此人生之颠沛起伏而依旧矢志不渝的么?叫我说,那就是冯中一先生。...
一、文章缘起 猛然间想起,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去世已经将近十年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东坡居士的咏叹,千古之下,其涵义已远远超越儿女情长。在我看来,“不思量,自难忘”的...
开拓创新 永葆青春 ——庆贺吴、汪二老九十华诞,兼谈经济所经济史学科的学术传统 李根蟠 刚才各位先生作了很好的发言,我深有同感。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从经济所经济史学科的...
三纲五伦,这就是中国的宗教,是和伦理、政治相结合的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传统也丢掉了。 过去的这个传统是有经济基础的,祠堂、宗祠有田,由族长来支配钱怎么用,或者办学,...
先师邓文如先生,究心史学,博闻强记,所撰之《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等著,早岁即饮誉史坛,至今在学界仍有深远影响。曩岁,余在燕京大学求学...
李泽厚是谁? 据说有一年李泽厚南下,去某大学附近的书店作客。老板在门口贴了一张不起眼的告示,引得诸多学子停步注目。他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李泽楷要来了! 一位学者在听...
(一) 潘光旦先生(1899-1967)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但他家学渊源,从小就养成好读书习惯。不独中文底子极好,外文(主要是英文)也学得特别出色,英文写作词汇丰富,文采风流,深为师...
(本文为应《南方周末》记者刘小磊先生之邀而作,删改后名为《历史如何有用?》,登于该报2004年7月15日“文化”版的“秘密书架”字段) 比起许多终生以历史学为志业的人,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