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术批评网) 【题记:中国政法大学郭丝露同学受校报委托对去年当选的所谓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行访谈(我侥幸列名其中)。本不敢接受,但学生厚爱,不敢隐瞒,只好...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我有过言必称陈寅恪的阶段,就像今天的不少年轻些的人正在经历的阶段一样。那时我对陈不只是佩服,应该说是崇拜了。经常读他的书,甚至模仿他而用文言文写文章。有读书心得了...
(一)徐中舒 徐中舒似乎是王国维最出色的学生,在现代中国史学界是有很大名声的学者。在北京的学者中每每可以听到赞扬徐的话。可是我在川大读书期间,我不仅听到老师说过对徐...
时近岁杪,刚得知林增平教授病情加重的消息,又连奉丁日初教授嘱赴上海参加中山学社学术活动的手谕和电报,我怀抱且喜且忧的心情,匆匆登上72次列车。我将再次面聆丁先生及沪上...
我在做张光直先生的学生以前并不清楚先生的学问声望。这是因为八十年代以前的国内学术界基本和外界隔绝,先生的著作在国内鲜有介绍,我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后来工作的时候也就都没...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3 【原刊页号】15~20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200611 【文章日期】2006-06-20 【作 者】易宁/刘建民 【作...
(感谢陈仲丹教授惠寄大作!) 记得张中行老先生曾评说:有人身外之名远大于实际学问,而更多的人是名声与学养相当,但也有些人则是名声要远远小于其学问。他对最后一种人举的...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
(三)关于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的张力关系 刘先生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认识到,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思想和论证方法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人习惯于历史的论证:你说一...
中国之所以无法像当年法国那样,首先把人权、民主、自由的口号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在于在国内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各种势力,熟悉的只是强权和特权,是权利的不平等,他们既...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学习前代历史,一旦从记忆的阶段进到理解的阶段,我们作为认识主体也就从被动的接受转到了主动分析状态,我们自然也必然会按我们的理解去认识并分析前代的...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联大北京校友会汇集师长、同学及与联大有密切联系者撰写的110多篇文章,编成《我心中的西南联大》一书,从各个侧面记叙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机会的开始和结束有时和两个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似乎就是上帝之手在系连。我曾惊叹过现代川籍作家沙汀、艾芜作为好友,竟然会差不多同时去世。2002年3月16日下午我...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
2006年11月26日,几百人在北京的严冬为张思之先生祝贺80大寿,这几百人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我所熟悉的师友。可惜当时我正在美国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没有机会参加盛会,内心...
【原文出处】高校理论战线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71 【原刊页号】32~41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200704 【作 者】蒋重跃 【作者简介】蒋重跃,《北京...
忧民生者,民必爱之;护人权者,人必敬之。张思之先生恪守“天然的人权主义者”的职责,唯法是从,屡败屡战,守护人权,赢得业内外的敬重,是必然的。张思之先生当之无愧是当...
【原文出处】暨南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66 【原刊页号】1~5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200704 【作 者】纪宗安/孟宪军 【作者简介】纪...
【原文出处】美国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4 【原刊页号】150~156 【分 类 号】K5 【分 类 名】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703 【作 者】陈海宏 【作者简介】陈海宏,山东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