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近现代人物 >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http://www.newdu.com 2017-08-22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年高考刚过,关于高考作文一如往常的议论纷纷。网上有高考作文阅卷是“草菅人命”之说,此说或许有些过头,但并非无稽之谈。从古至今的作文考试,阅卷评分确实是对考生性命攸关的事情。近翻阅清朝林则徐的《林文忠公证书》,深有感触。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接皇帝诏令为江苏、安徽正科乡试试院监考官。尽管林则徐接到特派诏令时离八月乡试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他一到江苏后,立即遵照考场条例要求,将监考官应办理的事务预先做了布置。同时,林则徐还写了一份奏折,建议制订一份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对科举考试特别是阅卷过程进行整顿。
    科举考试与阅卷制度,从唐到清,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密,也越来越程式化。这种制度对于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阅卷规定越来越繁琐,阅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阅卷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也随之滋生。清道光朝在科举阅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直隶和各行省的同考官身体状况和文理水准不佳,影响阅卷质量;二是当时科举考试中严重的舞弊抄袭现象没能在阅卷中加以清除。
    清朝科举考试阅卷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是大量的。如以誊录而言,古人使用毛笔,书写速度慢,所需人手多,如清代所雇的书手一省就常常要数百上千人。林则徐举例说,江南人才集中,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有时多达一万四千人。如果安排十八个同考官阅卷,每个考官大约需评阅八百多份。如果说,首场试卷可能还认真一点,二场、三场试卷的荐阅往往就容易流于敷衍了事。然而,这种需要充沛精力和丰富学问的阅卷工作,当时在直隶和各行省却大多是年老的举人充任,他们大多缺乏充沛的精力去认真批阅试卷。同考官中即使有近期考中的进士,由于他们后来大多经常处理文书簿册、钱粮会计之类事务,“文理日就荒芜”。各省的总督、巡抚虽按惯例考试选拔同考官等考官,也仅仅是走过场而已,都在用年老的、学问差的人员滥竽充数。
    同时,当年考试中舞弊抄袭的现象极为严重。一些考生除了允许在策问中引用相同的经史文句外,其四书经文考试中全篇抄袭旧文。经林则徐调查,考生进入考场偷偷夹带材料有三种情况。一是专带有典制、掌故的诗文和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以及写作策问的材料;二是小作坊刻印的小本成文书;三是请人代写的应对四书题目的文章。一些家塾教师兼帮人写文章,一篇可得二三百文制钱到一元洋钱不等。这些文章大多拼凑前人文章,一篇多卖,互相传抄。(这种情况至今仍在重演,今天称其为“范文”,更加堂而皇之。)由于阅卷官水平不同,而且雷同的人不一定都由一个人阅卷,于是出现这篇被选中,而那篇却落选的情况。即使发现这种情况后文章落选,但事后对当事人也没有做任何处罚,使得那些靠抄袭而侥幸考中的人仍然无所顾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