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他爱才思贤、任人唯贤唯才,甚至秒杀当代官场很多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当年为了完成自己统一中国的伟业,在定制了周密的征伐计划之后,曹操深知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广纳贤才为自己的大业冲锋陷阵。 为了广纳天下英才,曹操先后下达了三次著名的招贤令,《三国志》记载,公元210年春,曹操下达了第一招贤令,名曰《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公元214年下达了第二道招贤令,名曰《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就是哪怕过去有不堪的地方,只要有才,就应该举荐。第三道招贤令下达在公元217年,即《举贤勿拘品行令》,“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哪怕是过去行为不端,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带兵的本领的,都要举荐,千万不要遗漏了。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才的极度渴求。 那么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该关心下,曹操如此“唯才是举”,那他到底收纳了多少英才呢,我们大可简单的列举一下,先说三国猛将之一的于禁,汉献帝初年,于禁随东汉末年济北相鲍信镇守兖州,兖州牧被刺以后,鲍信拥护曹操成为新一任兖州牧,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于禁就归属了曹操,他的人生从此就像开了挂似的,辅助曹操过关斩将,大放异彩。细说起来,将军王朗可以算是于禁的伯乐了,《三国志》记载:“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简而言之,如果不是王朗举荐,于禁这一身的本领,怕是要被埋没了。于禁后来投降关羽,晚节不保,遗臭万年。 还有张辽,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之一,名列曹魏“五子良将”,那么张辽又是如何成为曹操的部下的呢,其实说来也简单,当年张辽曾经隶属吕布部下,下邳之战,吕布战败,曹操将吕布杀死,但是却将张辽收入自己麾下,就是因为曹操欣赏张辽的勇猛,果不其然,曹操向来慧眼识英雄,张辽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张辽威震逍遥津,名垂千古。 同样际遇的,还有张郃,此人最初是韩馥部下,但韩馥败在了袁绍手下,张郃也顺势归顺了袁绍,接下来的官渡之战中,张郃的作战计划不被袁绍采纳,最终导致攻打曹操失败,这个时候张郃看清了事实,袁绍并非明主,索性就此向曹操投降。事实证明,跟对了领导,才能发光发热,在曹操手下,张郃的本领才能充分的展现,南征北战中,他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 徐晃,作为曹操部下举足轻重的猛将,最初只是在郡里做小吏,之后被卷入韩暹和董承的争斗,为求自保为自己选了条明路,就是投降曹操,曹操赏识徐晃一身带兵打仗的本领,对其委以重任,徐晃不辱使命,最终被封为裨将军。武将臧霸大抵也是这一番境遇最终得遇明主归顺了曹操。 事实上,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而主动归顺的大将,不胜枚举,除了上述的几位,其他像是李典、李通、文聘,臧霸等,也都是深得曹操重用的降将,总而言之,曹操能够打下大片江山,真真是离不开这些身怀硬本领的将士们,换言之,正是曹操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才能有后来的曹魏王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