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于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名文,字载之,幼名帝象。 孙中山出生后,其父孙达曾找相师为他相过命,相师说:“此子非凡,大富大贵,有九五之尊,皇帝之命,其生辰八字须绝对保密。”为此,孙达为儿子取了个小名叫“帝象”。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 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其实孙中山上学之后,老师为他起名为孙文。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孙中山还有一个别名叫“中山樵”,这个别名是孙中山流亡日本时,他的日本朋友为了他的安全,在住旅馆时,临时为他起的一个日本名字。在日本一直用这个名字,他还曾幽默地说,“我是中国的山樵”。后来,“中国的山樵”便成了他的一个绰号。 孙中山这名,则是章士钊在翻译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著作时,将孙中山的本名孙文和别名中山樵的两个姓连缀在一起,写成了“孙中山”,后来此名传开了,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的名字。 孙中山小时候,在家乡常听一位太平天国的老战士讲洪秀全的故事,孙中山听得很入迷,并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 太平天国打仗的游戏。玩的时候,他总是扮演洪秀全,指挥大家冲杀。时间久了,孩子们便给他起了个“洪秀全第二”的绰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