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湖南茶陵人,幼时聪慧,5岁入私塾,11岁学制义文学,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也称他是“奇才”。1904年,考中进士,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多年无进士的空白。谭延闿与当时的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谭延闿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深,尤精颜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齐名,有“南谭北于”之称。南京中山陵碑亭中石碑上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两行大字就是他写的。 谭延闿在政治上,善于观测政治风向,顺应时局,变换策略,左右逢源,从而使他在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成为为数稀少的政坛上的不倒翁。他也为此得到了不少绰号。 他曾三次出任湖南总督,虽时起时落,但他能抓住时机,利用各方力量,施展手腕,保住自己的地位。当时他有一帮政客,曾住在衡阳马嘶巷的一所房子中,后来成了他手下的高官,于是人们给这些新贵分别起了“马头”、“马尾”、“马身”、“马毛”、“马蹄”、“马肾”等绰号。 后来,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在陈炯明叛变时,他坚定地站在孙中山这边,保护了孙中山,谭延闿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使孙大为感激,孙谭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到了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迁都到武汉时,他已经成了国民政府的代理主席。不久,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南京成立了另一个政府,国民政府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这时的谭延闿充分地施展他通权达变的手段。当时,北方的革命形势空前高涨,谭便竭力装出一副左派的样子,甚至将自己的号都改成“左庵”。但同时他又派心腹到南京与蒋介石勾结。而当时的宁汉双方都想拉拢他,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将他比作“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但却有“百药之王”之称,因它有调和百药的功能。谭延闿也因此有了个“药中甘草”的绰号。这位“药中甘草”最后看好南京国民政府,便投奔了蒋介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