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吕美颐 参加讨论

二20世纪初变革服饰的新角度与女服流行趋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高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从许多新的角度,提出了变革服饰的要求。
    把变革女子服饰同妇女解放联系起来,是当时一些新知识分子普遍的做法。他们把传统的女子服饰看做是妇女处于奴隶地位的重要标志,是束缚妇女的一大绳索。
    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一文中指出,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这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役的生活(12)。妇女要求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秋瑾希望从改变服饰使自己从外观到心灵都趋向男性。她曾表示:“我对男装有兴趣。……在中国,通行着男子强女子弱的观念来压迫妇女,我实在想具有男子那样坚强意志,为此,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然后直到心灵变成男子。”(13)
    康有为次女康同璧,戊戌维新时投入妇女解放运动。1909年她在香港组织了“中国复古女服会”,该会宗旨是研究改进女子服装,推进女界文明。该会要求会员每年设计新装一套,立志“损益中外古今”之服装,为全国妇女设计出一种“美善”的标准服。她们还准备自设公司,出售推广新服装(14)。
    由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人们注重服饰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同时,开始注意服饰的科学性。《新女界杂志》介绍说:“选择衣服要从种种方面着眼。比方气候、年龄、身份、职业、用途都不可不注意的”。“冬天最好用绀黑及各种浓色的东西,因为他能吸收日光,格外暖和,夏天最好用白地、白茶、浅黄各淡色的东西,因为他能反射日光。”(15)《神州女报》等杂志上也多有类似的宣传。这些宣传在今天看来是最一般的常识,但在当时来说却是十分新鲜的。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机器纺织品的大量出现,也促使女子服饰发生变化。自洋纱洋布倾销以后,人民羡其质细而价廉,乃大量采用。不仅城市地区用之,乡区亦多用之。城市且多用丝麻质料,时髦“少年尚有服毛织洋装者”(16)。这可看作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服饰改革的推动。
    中国传统的女子服饰,在20世纪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有人回忆:“庚子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往时袖宽至尺三四寸,或至尺有六寸,至是裁及数寸。凡西洋服饰若花边细钮绒毛衣之属皆为常御之品,而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17)。这时期,衣服以窄瘦为时髦。京华百二竹枝词注曰:“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18)。由于衣袖变短,兴起了手套、手笼。满身镶滚、遍体栏杆的多重花边渐少,时兴的是不镶边或仅镶若韮菜叶宽的一窄条。旗袍上的大挽袖,变成了平袖。
    如果说上述变化尚属女子服饰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变,那么20世纪初女子服饰几个新的趋向,则更加引人注目。
    其一,女尚男装。一批妇女解放的追求者,为一扫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1903年秋瑾旅居北京时,曾登门拜访了日本女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弟妻繁子。繁子这样描述秋瑾:“修长的身材有点向前弯,头上是浓厚的密发。穿着西式男装,横戴着的黑色鸭舌帽掩盖了半个耳朵。蓝色的中世纪西装,背心显得很不合体。因为西装袖子太长,纤细的手只露出一点在袖口外。手中带着一根细手杖。从又肥又大的西服裤下面,可以瞧见茶色的靴子。胸部的领带松松地往下垂”,俨然一“男装的美人”(19)。实际上,后来秋瑾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一直是男装打扮,常穿月白色竹布衫,梳辫着革履,有时穿长袍马褂,直到1907年牺牲前一直未变。当时一些妇女活动家如张竹君等,常西装革履,着男服,为世人瞩目。其意在装束方面扬弃女性服饰打扮,认同男性,以达男女平权。
    不仅一些女权主义者如此,社会上各色妇女亦有人效尤。据载,“光宣之间,沪上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大街上常有妇女披西式男大衣,戴西式猎帽,“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为女矣”(20)。北京闻名一时的肃亲王善耆的大格格保书航,“常越闺范”,女扮男装,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一些青楼女子炫异矜奇,有的也“喜作男儿装束”。沪妓赛月,“冬则狐裘风帽,秋则团扇轻衫”,居然“空心大老官模样”,引得逐臭之夫,趋之若鹜(21)。女扮男装乘坐马车出入于酒楼戏院的记载亦不少见。女尚男装的出发点大不一致,但当时确实成为一种时尚。
    其二,西式服饰越来越多地受到一些女子的青睐。西方的服饰文化,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被中国人认同。林则徐十分欣赏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制造技术,但对其服饰大不以为然,曾谓“夷服太觉不类”(22)。对于西方女子服饰,一般人更是大惊小怪,嗤之以鼻。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旧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0世纪初,赴日留学的女性,几乎全式东洋服饰。1903年梁启超游历北美搜集到三位中国女留学生照片,照片上三个人一律西式连衣裙妆扮。中国大地上也渐渐兴起一股崇洋风,从洋油、洋车、洋楼,到洋布、洋绉、洋帽、洋装,一时成了时髦的东西,真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23)男式西服做为文明装流行的较早,也较快。而西式女装尚未被人接受,即便是青楼女子中也是着者寥寥。妇女中流行的西式服装主要是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流行更广的则是西式皮鞋和东洋发式。此外,眼镜、怀表、洋伞、文明棍、手提包等,亦做为装饰品为时髦女子所钟爱。西式花边,西式钮扣等也流传很快。在公共场合穿流行服装者,一种是着男西装,当时报刊、小说里描写的那些登台演讲的女子,多为此类装束;另一种则是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李伯元小说《文明小史》中有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就是这种打扮:“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24)实际上说是中不中、洋不洋的更合适。当时社会上时髦女子的服饰上,多多少少要有点洋玩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