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诞生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门大炮——“盖亮号步兵炮”,它是仿制日军九二步兵炮的结果。仿制之前,关于九二步兵炮如何落入八路军之手?八路军如何进行炮弹试制,进而演变为自己的杀手锏?
这实际上是“盖亮号步兵炮”的诞生背景,也就是它的“前传”。
一匹马即可拉走的大炮
单拐陈氏祠堂南房,一门绿色的大炮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带两个轮子的家伙,看上去更像一个手推车。
“这是‘盖亮号步兵炮’的复制品,原炮现藏中国军事博物馆。”单拐纪念馆的王敬波说,这是我军军工史上生产的第一门大炮。
在单拐复制一门“盖亮号”,别具意义。实际上,这里即为其诞生地。其生产者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当年就坐落在单拐陈氏祠堂里。
我们现在还能寻找到当时工厂布局的旧影:祠堂南房,是当年兵工厂的库房;祠堂正殿,是兵工厂的机工车间;厢房,则是枪械维修车间。
沧桑的檐檩刻满历史的斑驳,时间的履痕渗透到一砖一瓦之中。当年的情形,早已惘然。
“盖亮号步兵炮”唤起了我们对时代的记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它一直闪亮战史。而它的诞生,却又与战争密切相关。“‘盖亮号步兵炮’是仿制的日军九二步兵炮。”王敬波说。
日军的九二步兵炮,研制于大规模侵华前夕的神武2092年(即1932年),口径为70毫米,高低角射度为10度~70度,初速榴弹一号装药为197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更重要的是,这种大炮只有300公斤重,在平原地带,一匹马拉着即可;在山区复杂地形,拆卸后3匹马即可驮走,十分灵活、方便。
那么,日军九二步兵炮是怎样落入我军手中?又是怎样研制的呢?
巧设伏击缴大炮
“我曾听盖亮说过,日军九二步兵炮,是在郓城巧设伏击夺过来的。”单拐村82岁的陈继安说。
这是特殊战争年代的无奈之举。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华北平原日军采取铁臂铜围政策,设立了240个炮楼,且十里一碉五里一堡,形成一个连锁的防御体系,尽量压缩抗日军民的活动空间。这些碉堡和炮楼,遥相呼应,如一颗颗钉子钉入根据地,想要拔掉它,极为困难。
当时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是曾思玉,在攻打阳谷一些据点时,他们发明了一种四个轱辘的太平车,上面放上桌子再铺上浸水的被子(防止枪弹),然后放上炸药,在机枪掩护下推到碉楼前将其炸掉。但面对壕沟等工事,太平车毫无办法。
攻打5个小时依然受挫时,曾思玉听到了一个关于大炮的消息:在郓城驻守的日军三十二团的一个大队,配有一门九二步兵炮,威力不小,一直被日军用来远距离轰击我军的防御工事。“我们要是能有大炮轰击小鬼子的炮楼多好。”曾思玉想。
一个连环作战计划诞生。1941年1月7日,位于郓城西二百里的候集据点,突然遭到我军攻击。手榴弹的猛烈轰炸让据点里的日军有点吃不消,看似八路军的主力就在眼前,他们不断向郓城日军请求增援。
真正的主力不在候集,而是在几十里外的潘溪渡。曾思玉他们获知,日军增援的一个中队,将带着他们期待的九二步兵炮前来。
果然不出所料,增援部队进入预先设定的包围圈。十二个小时之后,战斗结束,敌人被全歼,那门梦想的九二步兵炮,也被第八军分区缴获。
汉奸挑战催生炮弹研制
日军惨败丢炮,被日军驻华北司令长官多畑俊认为是奇耻大辱。他调集2万余日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发动报复性反击。为掩护主力部队携带大炮突围,我军特务营120人壮烈牺牲。
鲜血染红了刚刚缴获的大炮,战士们更希望大炮能为死去的战友复仇。但苦于没有炮弹,缴获来的大炮无用武之地,大多数时候,他们被拆散,秘密地埋在地下,埋下后画一张地图,由曾思玉亲自保管。军区的领导也曾想过仿制九二炮弹,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了了之。
1942年年底,日伪军气焰更为嚣张,增加了更多的据点,根据地日益萎缩。为改变现状,军区领导下决心研制九二炮弹。
正在此时,驻守在郓城的汉奸刘本功给曾思玉发来挑战信,不但骂曾思玉为苏联的走狗,还挑战他攻打郓城。
这封信彻底激起曾的怒火。1943年初,曾思玉召集专门研究仿制九二步兵炮弹会议,决定由后勤处长程重远、后勤处政委匡根山、司令部作战部股长李觉、后方工厂厂长赵慕三组成研制炮弹筹备领导小组。
但他们面临的问题不少,只有几台简易的机床;没有原料;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甚至连九二步兵炮弹什么样都没有见过。
但曾思玉鼓励他们,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大家一心一意,肯定会成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