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吴三桂为何权利抵抗皇太极?与陈圆圆有何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吴三桂得授提督职衔,遂返宁远,收集散卒,招募兵勇,重新整训军队。短短两个月,练兵就达上万人。而加上关外其他各镇新练的兵,其可调度的兵力可达二万五千之数。崇祯特意发帑金12万,户部发折色银30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陆续运至宁远,大力支持他的工作。这样,宁远的局势,又渐渐稳定下来。
    新降清廷的祖大寿,为向皇太极表忠,自请以回宁远与城内家属取得联系,赚开城门。松山、锦州既得,皇太极的注意力也已转向宁远,与群臣商议,可以趁祖大寿妻子尚未搬回,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由祖大寿前去劝降吴三桂。可是,祖大寿的人到了宁远,才刚提出要与祖大寿的儿子说个话,就遭到了守城官员的坚拒,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来了。智取不行,就用强攻。清朝将佐纷纷鼓噪着乘松山大胜之势,电闪雷击,一举拿下宁远。祖可法、张存仁、马国柱、雷兴等一批大明降将的说法是:现在锦州已经拿下,宁远惊骇,山海关溃乱,北京震动,只要兵临城下,宁远必不战自溃。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明军新败,人心惶惶。
    而且,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诸城间援急可相救,现在松山诸城已失,宁远孤城,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骑兵跟前,一旦再实施“围城救援”的必杀之招,宁远危矣。但皇太极自觉松山战后,清兵虽获大胜,但士卒也颇有疲乏,而且,宁远城中多为松山溃逃之兵,乃是惊弓之鸟,可以传檄而定。
    
    所以,他决定弃“硬”用“软”,在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西面向吴三桂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进行劝降,对吴三桂说服教育,让他缴械投降。这一策略,得到了明降将张存仁的高度附和。张存仁向皇太极讨好地说:“皇上只要对宁远城中的明朝镇将说明松山、锦州的顺逆之端、生杀之理,吴三桂又算不上什么奇才良将,一定心摇神动!”请求皇太极赶快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劝降信,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
    皇太极含笑从之,亲自抓笔操刀,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劝降信,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中心论点呼吁吴三桂辨清形势,顺应历史潮流,趁早来归。当然,信中没有忘记离间吴三桂和崇祯两人一把,说:“松锦陷没,你坐视不救,罪恶滔天,你明国皇帝岂会有饶恕你的道理!”为了加强说服效果,他还给同守宁远的白广恩和柏副将都写了信,内容基本一样,引诱和招降,要求他们一起“开导吴将军”、“同心协谋,举城归顺”(《清太宗实录》卷六十)。
    吴三桂却是置若罔闻,不做任何回应。看着皇太极的信不起作用,明降将张存仁急了。他之前可是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的,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那一纸赐书,并不人心动摇,也没势如破竹,而是泥牛沉海,毫无反应。是不是吴三桂本人没收到信,或者收到了,没有看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