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南宋末年大臣谢方叔生平简介 谢方叔是怎么死的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谢方叔(1201年~1272年),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南宋末年大臣。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权刑部侍郎给事中。淳祐九年(1249年)为参知政事,上书论忠奸之别,请行限田法。十一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对外主张消极防御蒙古,此遂与南宋名将余玠的意见不合。宝佑三年(1255年),被宦官卢允升、董宋臣排挤罢相。宋度宗即位后,欲复用谢方叔,为贾似道所止。
    南宋朝廷日渐衰微之际,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史载:“淳祐四年,除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五年,为左司谏,论徐元杰之死,迁殿中侍御史,除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八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十一年三月,知枢密院事,十一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
    1251年,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宋理宗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接着宋理宗又拜谢方叔为左丞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谢方叔上任后一方面关心庶民百姓,另一方面不断与宦官、内侍作斗争,但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宝祐三年,为御史朱应元论罢,奉祠。四年,夺职罢祠。开庆元年,监察御史章士元论其帅蜀误国,更与镌秩,其子修窜广南。景定二年,叙复官职。宋度宗即位,献一琴、一鹤、金丹一粒,丞相贾似道再夺其职。咸淳七年,叙复致仕。八年病卒
    
    谢方叔生平简介
    幼年家世
    公元582年,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的大业,并在逻些(今拉萨)定都,吐蕃进人最强盛的时期,其后又攻破青海的吐谷浑,逐渐兼并四川西部的广大地区,统治区域扩展到松州(岷江源头地区)、奉州(杂谷脑河中游地区)和维州(杂谷脑河下游地区),直接威胁成都地区的安全。为应对与吐蕃交界地区复杂的斗争形势,守住肥沃富庶的成都平原,唐朝不得不在号称“川西锁钥”的维州等地屯驻重兵。
    唐开元年间,谢方叔先祖应征入伍到维州屯垦戍边,后与当地的羌族女子成婚,并在维州安家落户。谢家也几经辗转,在今理县桃坪乡谢溪沟定居下来。宋庆元年间,谢方叔出世,因排行老三,字辈属 “方”,故取名方叔,字德方,寓意德随一生,方正为人。
    为让谢方叔安心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亲让长子履行军伍的义务,把谢方叔送到了当地仅有的一所私塾。方叔刻苦学习、勤奋励志,加上悟性又高,读书竞能过目不忘,行文落笔尽得奇语。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凡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皆能成颂。嘉定初年,谢方叔告别年迈的双亲,只身来到成都求学。嘉定十六年(1223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高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
    初入官场
    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皇族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谢方叔步入政坛的时候,这个偏安一方的王朝已在长江、珠江流域苟延残喘了近百年的时光,离灭亡也就只有半个世纪了。那时,宋王朝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北方,西夏、金等国力量强大,攻占了宋朝很多疆土,蒙古国也俯视着华夏大地的乾坤金轮;在西南,割据一方的大理国对大宋的存在也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在国内,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内政不举,外事不修。辖区内是“境土蹇而敛赋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朝廷上下苟且偷安,粉饰太平,贪污贿赂成风,“百姓贫困日增,而官吏敲诈无息”。宋朝已经陷入文无良相、武缺良将的可悲局面。南宋国势日渐衰微,亡国的征兆已显现出来。谢方叔,这个出身维州的进士,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宋朝,监察御史的官阶品位较低,为正八品上阶。但由于“职掌监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等事,并拥有“监察百官之礼仪”的职守,因此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谢方叔饱览诗书,满腹经纶,胸怀成就一番大业的雄心壮志,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的良机。他认真分析了朝廷上下的形势,对上至皇帝、太后,下至文武百官、内侍外戚进行分析和详细的观察,在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际情况后,开始向皇帝上书谏奏,直抒自己对治国、御臣、修身、平天下的见解。
    谢方叔的言词散见于《宋史》、《齐东野语》等典籍中。这些零散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初任监察御史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形象。针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中原人民痛苦,不图 “收复旧河山”,沉湎于“两湖歌舞”虚假太平的情况。谢方叔指出,“堂堂一国之君,当秉持刚毅正直的德性,回报上苍的厚望。重振威武决断的雄风,以应对天下的态势。崇尚勤俭朴素的风气,以契合收拾旧河山的天理。发现并储备人才,以满足治理一统山河的需求。规划并制定好恢宏长远的谋略,随时准备应对时局的变化。大力推行仁政,以报答上苍的青睐。”
    他还提出稳定两淮局势的五点建议:“一曰明间谍,二曰修马政,三曰营山水砦,四曰经理近城之方田,五曰加重遏绝游骑及救夺掳掠之赏罚”,表现出强烈的振兴国家的愿望。当时理宗宠信阎妃,重用奸臣,沉湎声色,谢方叔正色于朝廷,要皇帝“爱身育德”,不能总是在花天酒地中打发时光。理宗非常欣赏和钦佩谢方叔的直率和忠诚,相继给他授予宗正少卿、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正刑部侍郎等职位,并封与永康郡侯、惠国公的爵位。
    爱民如子
    谢方叔出生清贫,对庶民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向来比较关注。淳祐十一年,南宋境内阴雨连绵。理宗忧心忡忡地问谢方叔、郑清之:“积雨于二麦无害乎?”郑曰:“目 前虽不为过,然得晴则佳。”回答有一些敷衍塞责的味道。而谢方叔则曰:“二麦似无害。蚕事畏寒,恐少减分数。”从郑、谢的回答可以看出,谢方叔对百姓庶民的关心程度要比郑清之宽泛、深刻得多。同年,理宗早朝,问及辅佐的群臣:“边事无他闻否?迁避之民。已复业否?”满朝文武竞无人能肯定回答。谢方叔素来关心两淮之事,对边境情况了如指掌。曾建言在“极边州郡开浚水道⋯⋯沟浍”,“使北骑不得长驱而入。”同时,在“两淮、沿江各另立一项游击军”,“招水步各半”,以备不时调遣。皇上问及边境之事,当然正是谢方叔的强项。在满朝文武都堂塞理宗的时候,谢方叔胸有成竹地回答:“近 来三边幸无他事,淮民之迁避者,皆已归耕。其贫甚者,制司亦少资给之也。”谢方叔心系国事,情系百姓,使理宗稍感欣慰。
    又一次,“帝以吴门择守谕群臣。”谢方叔对言:“平江东控海道,多年来,政府以‘和籴’的名义大量收购粮食,老百姓不堪重负,民力颇困。应当选一名既具备才略,又能体恤百姓的官员为之”。对百姓的真心关爱溢于言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何时休,暖风熏得人犹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这首《题临安邸》诗反映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精神状况。作为一位难得的理智型官僚,谢方叔深知创业之困难、守业之艰辛,清醒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势必荒废国事,危害皇朝的统治。为此,他痛心疾首,犯颜直谏: “陛下享玉食珍馐之奉,当 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其言之重振耳发聩,其情之真发自肺腑。
    谢方叔对庶民百姓的关心,不仅反映在日常的言行中.也体现在他对制度、体制上的一些考虑和构想。南宋中后期,全国上下土地兼并成风,大片土地集中到官僚、将领手中,他们凭借权势,巧取豪夺,逃避税赋,造成朝廷财政亏空、军费不足、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封建统治陷入重重危机。淳祐六年,谢方叔置权贵豪强的利益不顾,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谏言皇上推行“限民名田法。”他说:国朝在临安立足到如今已有120余年的时问了,当前的形势是边境的土地因为战乱而不断荒芜,而国内的人口却不断增加, “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他指出:“夫百万生灵生养之具,皆本于谷粟,而谷粟之产,皆出于田。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兼并浸盛,民无以遂其生。于斯时也,可不严立经制以为之防乎?今日国用边饷,皆仰和籴,然权势多田之家,和籴不容以加之,保役不容以及之。居此之时,与其多田厚资,不可长保,孰若捐金助国,以纾目前!”鉴于“豪强兼并之患,自今而极”,他提出“非限民名田不可”。他期望“陛下勿牵贵近”、“大臣勿避仇劳”,要跳出利益得失,“定经制,塞兼并”,以缓解“敌人睥睨于外,盗贼窥伺于内”的紧张局面,确保大宋江山社稷永不改姓。
    弹劾宦官
    公元1251年,对谢方叔来说可谓是吉祥之年。先是,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物,“毗大政,参庶务,”获得了与宰相同议朝政,“押敕齐衔。行则并马”的政治地位。十一月甲寅,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丞相,吴潜为右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 枢密使一职。谢方叔是“金印紫绶,掌宰天子助理万机”。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
    谢方叔入相后带着感恩的心态,勤勉敬业,励精图治,一心扑在军国大事上。为了更好地履行宰相的职责,让垂暮的大宋实现复兴,不辜负皇上的重托。他不得不披荆斩棘、知难而进,和宦官内侍展开一场殊死的较量。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横骄肆,干权乱政,致使朝政大坏。至宋时,虽已形成“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但理宗的贴身内侍董宋臣等,仍在其庇护下,结党营私,侍宠弄权,不可一世。宋人记载当时宦官专权的情景时说:“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宝祐三年。苏州百姓仲大伦等联名控诉董宋臣等强占其土地,新任监察御史洪天锡及时受理此案,并要求朝廷严办此事。但理宗极力袒护董宋臣等。洪天锡虽 “疏六七上”,但理宗仍然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同年六月戌子。洪天锡愤然请辞。
    面对是非颠倒、正不压邪的艰难局面,大宗正寺丞赵崇瑶想到了宰相谢方叔。他给谢方叔写了一封密信,信中直言宦官骄横放纵,猖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朝宰相不理不问,不采取措施加以遏制纠正。真是有愧于江山社稷。看罢赵崇瑶的密信。谢方叔不觉因惭愧而羞得脸红。他认识到,在与宦官、内侍的斗争中,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际上助长了董宋臣一伙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谢方叔利用皇上对他的信任,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渊博的学识,向理宗申明大义,讲述宦官、内侍干权乱政的危害。理宗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丢不得的江山社稷和离不开的宦官、内侍之问,他痛苦但又暂时性地选择了前者。他同意重新起用忠心为国、刚直不阿、态度坚决的洪天锡。并授予他大理少卿的职位,负责查处董朱臣这个案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