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家谱极为重视,将其视作家族的历史书。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远自周代开始,正式的谱牒就出现了,不过,直到秦汉时期,受到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只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和需要编制谱牒。 ![]() 网络配图 司马迁《史记》中的帝王本纪、诸侯世系等内容,大都来自前代留存的帝王和诸侯的谱牒资料。秦朝时期,国家设立“宗正”一职,管理皇族谱牒。汉承秦制,置“宗正”掌管皇室宗亲,实际上宗正官有两大任务。一是管理皇族属籍。汉代分封在各地的诸王,每年要把宗室的名册上报给宗正,宗正根据这些名册编纂成皇室谱牒,并形成诸王世谱;二是序列宗室各成员与皇帝的嫡庶远近关系,确立诸侯后代与诸侯王的亲疏关系,以便确立诸侯王的继承关系。这些皇室谱牒逐年更新并被很好地保存在朝廷,即使经过十几世,也能理清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