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弘一大师及其书法:好比一堂温良谦恭的君子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书画报(微信公众号 张瑞田 参加讨论


    到泉州,要去开元禅寺谒拜。开元禅寺有御赐佛像,庙宇建筑鬼斧神工,历史悠久,法度深远,气象万千。
    从正门步入开元禅寺,迎面的抱柱联进入眼帘——“满街都是圣人,此地古称佛国”。细长、瘦劲的字形,清高、静逸的书写,像一位道行无边的高士,冷静地与我们面对。
    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默读联语,如沐清风。
    这句话是朱熹所言,出自弘一大师的手笔,自然绝尘。弘一大师其人、其学、其书,魅力无穷,需要我们永久探赜。也是这副对联,让我想起弘一大师。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在泉州度过的,他力挽佛教的悲心也是在泉州落地的。佛教以戒、定、慧为基本“三学”,“戒”为根本。佛教传到中国,把专门学戒、持戒的称为律宗。三国时期,戒律传入。唐代,道宣律师推崇“四分律”,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随机羯磨疏》等。这三部著作被称为“南山三大部”,为中国律宗唯一法脉。南宋禅宗盛,律学式微。直到清末,唐宋律学著作从日本回流。弘一大师值此良机,在佛教界现身,引起广泛关注。
    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在灵隐寺受戒期间,马一浮相赠两部律学著作,有明代蕅益大师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另外则是清初见月律师的《宝华传戒正范》。此后,弘一大师专事学戒,著有《自行钞》《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许多发人深省的文章。1931年2月,弘一大师在上虞法界寺佛前发专学南山律之誓愿。1933年,他集合十余位学者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研究律学,建“南山律学苑”。
    到开元寺参观,即刻见到弘一大师手书的联语,我深信这是一种暗示和缘分。泉州之行需要向弘一大师敬礼的。人人都说弘一,熟知又未必真知。对佛学深处的弘一大师加以细细揣摩,颇有现实深意。在泉州,弘一大师从事律学典籍的整理,自身也严持戒律。他身处的时代有太多的欲望,而太多的欲望又招致太多的无耻和猥琐。因此,他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认识到,佛门清净应自比丘个人做起,一人一世界,一个人高尚,也是一个世界的高尚。正如《善见律》所言:“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藏。”
    离开“满街都是圣人,此地古称佛国”的抱柱联,耐心感受开元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主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丰下锐,气派稳重。我对古代建筑缺少研究,不过悬有“桑莲法界”匾额的主殿乃官式做法。建筑一隅,一块细长的汉白玉雕刻“御赐佛像”四字,字为金黄色,与两侧的佛像、莲花形成庄严景象。这块汉白玉、这四个字是对开元禅寺的注释。
    开元寺有弘一大师的身影,难以言说的亲近感油然升起。
    弘一大师的纪念馆就在开元寺一侧。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径,通过一扇木门,就进入纪念馆的大院。院子中央是弘一大师的半身塑像。我们不约而同齐聚塑像两侧,与“弘一大师”合影。但遗憾的是,纪念馆闭馆,我们只好透过窗玻璃向房间内探望。物件模糊,唯有书法条幅清晰可见。这时候,我们才想起弘一大师另外的身份——书法家。
    弘一大师的书法有童子功。叶圣陶在《弘一大师的书法》一文中讲道:“弘一法师对于书法是用过苦功的。在夏丏尊先生那里,见到他许多习字的成绩,各体的碑帖他都临摹,写什么像什么。这大概由于他画过西洋画的缘故。西洋画的基本练习是木炭素描,一条线条,一笔烘托,都得和摆在面前的实物不差分毫。经过这样训练的手腕和眼力,运用起来自然能够十分准确,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于是写什么像什么了。”
    叶圣陶从写字的技术层面谈弘一大师的书法,条理有序。写好字,不容易,没有苦功夫不行。但是,只有苦功夫也不行。为此,叶圣陶又说:“弘一法师近几年来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模仿的哪一家呢?实在指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堂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有两个关键值得思考:一是“蕴藉有味”,一是“一堂温良谦恭的君子人”。叶圣陶以这样的词语和形象评价弘一大师的书法,既有独到的艺术见地,又表现出扎实的传统书学修养,可谓是弘一大师的知音。
    
    弘一大师《前邮〈放生记〉至沪札》
    弘一大师的书法生涯与他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他以毛笔作文,以手札与友朋联系。作为一代学人、文人,他的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笔墨。《前邮〈放生记〉至沪札》是弘一大师致刘质平的手札,写于1930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前邮《放生记》至沪,误写为‘中华艺术’,邮局退还。兹复奉上,乞收入。昨夕返温州,以后为《清凉歌集》事,须常常与仁者通信。若皆挂号,似为未便。拟改寄至尊友沪寓中,由彼转交何如?应寄何处,乞仁者酌示为盼。惠函寄温州大南门外庆福寺弘一收。不宣。质平居士慧览。三月廿一日,演音疏。” 收信人名字后置,敬语使用得当。此札结构契合古法,书法平淡安详,不激不厉,含蓄自信,文气弥漫。收信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但弘一大师平等相待,以“仁者”称之,多次使用“乞”字,以示尊重。手札中的“不具”“不宣”“不备”,使用时需要分清收信人的身份。上对下,使用“不具”;下对上,使用“不备”;朋友之间,使用“不宣”。尽管刘质平是学生辈,可以使用“不具”,然弘一大师不被礼法束缚,从生命的高度感知人与人的关系,视弟子为友,偶用“不具”,常用“不宣”,精神境界,可管窥一二。
    
    弘一大师《致刘质平札》之一
    
    弘一大师《致刘质平札》之二
    作为书法家,弘一大师谙熟“北碑南帖”,对书法作品的任何形式也了如指掌。他的手札堪称书法精品,他的手稿书香充盈,他抄写的佛经意蕴远大,他写的条幅、横披、对联精严净妙。《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对联》——“已离诸恶道已出诸难处,当为世依救当作世光明”是弘一大师书法的代表作。精深的语词,平缓的书写,道不尽的人生况味。这样的书法形态是弘一大师书法的常态。中锋用笔,简单起收,不在一笔一字上纠结,而是坦然展开,让文辞、笔迹说话,内敛亦含蓄。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益的启示。
    弘一大师是中国文化史、佛教史独特的存在。作为杰出的艺术家皈依佛门,自然会有超乎寻常的精神呈现。丰子恺与弘一大师友情甚笃。他说,弘一大师对唐代军事家裴行俭所言“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非常推崇,以此自律并告诫弟子必须重视人格养成。弘一大师晚年为青年释子讲授书法时坦言反对“人以字传”。他不厌其烦地说:“须知出家人不懂得佛法,只会写字,那是可耻的。”
    
    弘一大师《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对联》
    同样,书法家没有文化,只会写字,也是可耻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