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金關漢簡73EJT31:163解讀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張俊民 参加讨论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前些日子讀《肩水金關漢簡(三)》,對其中73EJT31:163簡的釋文尤為留意。原因之一是其與漢代律令制度的關係,因為根據本條簡文的文字與文書格式,它應該屬於漢代的律令散簡。隨後,將自己認為釋文可能存在的幾個問題字借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的“簡帛網”與大家分享。 [1]內容僅僅涉及幾個字的釋讀而已,對所其中涉及的幾個問題並沒有展開探討。現試補充如下。
    為方便起見,首列原有簡牘釋文:
    ·功令諸自言功勞皆證其歲與計俱新視事若有相前後其等不上功來歲並數上
    根據圖版和文意,我們現將釋文改作:
    ·功令:諸自占功勞皆訖其歲,與計俱初視事若有物故後其等,不上功來歲並數上。
    經過對原簡圖版測量,按照已有的約定俗成規定,原簡長度為23、寬1釐米。參考木質紋理分析,屬於松木。文字殘泐,釋讀存在一定困難。我對它的關注首先是因為“·功令”,按照已有的簡牘文書格式分析,本簡極有可能是漢代律令的散簡,且屬於當時的律令之一《功令》的文字。類似的簡牘文書在懸泉漢簡表現有:
    ·囚律劾人不審爲失以其贖半論之                            T0112:1[2]
    ·筭令十三當占緡錢匿不自占占不以實罰及家長戍邊一歲       T0114:54
    ·賊律毆親父母之同産耐爲司寇作如司寇其奊詬詈之罰金一斤   ⅡT0115③:421
    前簡初釋為“田律”,見《文物》2000年第5期,後經謝桂華先生指正《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作“囚律”;中簡初釋“兵令”,現作“筭令”[3];後簡自名“賊律”,文字與《二年律令》略有差異。[4]三簡明顯特徵都是以圓點“·”開頭,與我們所要檢討的金關漢簡類似。出土在懸泉置的這三簡,木質都是紅柳,前簡長23.5、中簡殘長13.8、後簡長23.1釐米。三簡之中有兩簡長度比較完整,與我們重點檢討的金關漢簡23釐米比較接近。即現列舉的四條簡牘其中三條的長度都比較接近漢代的一尺。如此多的用一尺長的簡牘書寫的情況,已經不是通常所言律用簡牘二尺四寸的情況。[5]由之體現出書寫所用簡牘長度的變化。至於例舉的與“囚律”、“筭令”和“賊律”相關的簡文已有多人解讀,不在本文介紹之列。
    “功令”二字,雖見於《史記》,而其內容則屬久佚之列。沈家本援引《史記·儒林傳》之文為:
    一歲皆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罷之,而請諸能稱者。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  
    《漢書·儒林傳》的這段文字,稍微有點差異,作:
    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
    這是史書中出現的與“功令”相關的文字,而具體的令文是什麼,誠如沈家本所言“公孫原議請著功令,必已編入令中,唯令文詳略如何不可考。”(P1723)唐人顏師古以為“功令,篇名,若今選舉令。”
    按照顏師古“選舉令”的思路,再參考目前可以看到的漢代文書,公孫弘所言的文字,與《二年律令》的《史律》更有些接近。[6]《史律》稱:
    史、子年十七歲學。史、卜、祝學童學三歲,學佴將詣大史、大卜、大祝,郡史學童詣其守,皆會八月朔日試之。                               張簡·474[7]
    試史學童以十五篇,能風書五千字以上,乃得為史。有以八體試之,郡移其八體課大史,大史誦課,取冣一人以為其縣令史,殿者勿以為史。三歲壹並課,取冣一人以為尚書卒史。                                        張簡·475476
    【卜學】童能風書史書三千字,誦書三千字,六發中一以上,乃得為,以為官佐。其能誦三萬以上者,以為卜上計,六更。缺,試脩法,以六發三中以上者補之。                                                      張簡·477、478
    以祝十四章試祝學童,能誦七千言以上者,乃得為祝,五更。大祝試祝,善祝、明祠事者,以為冗祝,冗之。不入史、卜、祝者,罰金四兩,學佴二兩。
    □□,大史官之;郡,郡守官之。卜,大卜官之。史、人()不足,乃除佐。
    張簡·479、480481
    如果可以將二者視為同一類,是對如何選舉任用“史”、並從中補充吏員的規定,那麼是不是可以懷疑“請著功令”四個字呢?“請著為令”、“請著功令”或“請著令”在《史記》、《漢書》中各僅有一見,且出現在同一場合。即“請著功令”四字是孤例存在的。
    史書中有“具為令”一詞,顏注以為“使更為條制”,具有增補作為律令使用的意味。如:
    ‘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8]
    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9]   
    此二例“具為令”,前者令文在前,即指三輔地區不得在春夏之時獵鳥和掏鳥蛋;後者的具體令文在後,規定縣、道應當如何贍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類似“具為令”一詞在漢簡中也有出現,如懸泉漢簡有:
    ……服御物它皆赦除之具爲令·臣請五月乙卯以前諸市     ⅡT0216②:437
    □三年租賦口錢赦天下殊死罪以下諸不當得赦而非□□□□□
    廷若它赦除之毋有復作具爲令                              T1812:7
    丞相臣定國御史大夫臣萬年昧死言
    制  曰興故吏一人自……皆赦除之毋有復作具爲令臣請正月癸亥以前 ⅡT0215④:8
    三簡之中的“具為令”,從產生的出處來看,均屬於詔書或赦令文字,直接出現在皇帝頒發的文書中。由之可見,“具為令”在當時具有臨時增補某種規定作為律令使用的含義。即“具為令”就可以將某種條例納入法令之中,並不需要史書的“請著功令”,具為某令,顯然有點累贅,懷疑“請著功令”之“功”為衍字。
    簡牘文書中與“功令”相關的文字。簡牘中直接出現的“功令”條文除金關漢簡外還有比較著名的“功令第卌五”,文字是這樣記錄的:
    ·功令第卌五候長士吏皆試射射去埻弩力如發弩發十二矢中矢六為程過六矢賜勞十五日                                                        45·23[10]
    ·功令第卌五士吏候長蓬隧長常以令秋試射以六為程過六賜勞矢十五日 285·17
    這是兩條同樣都是以“功令第卌五”開頭的條文,具體用字稍有差異。剔除其中的差異部分,可以看出功令第卌五條的具體文字是:士吏、候長和隧長等每年都要進行“秋射”或“試射”,以總數十二箭中的六為標準,過六之後即可一箭賜勞十五天。而殘簡還有奪勞的規定,可能也是“功令”的內容。具體文字為:
    □弩發矢十二中矢六為程過六若不六矢賜奪勞各十五日    E.P.T56:337[11]
    令文之外,具體“功勞案”文書中記錄功勞的方法也可以考察漢代功勞的計算方式,特別是懸泉漢簡的“功勞案”格式簡。即:
    敦煌縣斗食令史萬乘里大夫王甲自占書功勞  
    爲敦煌少內嗇夫十月
    爲敦煌斗食令史一歲
    凡爲吏一歲十月
    大凡勞一歲十月
    今爲敦煌縣食令史一歲十月        ·應令     (以上爲第一欄)
    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 
    年若干歲     
    長若干
    敦煌萬乘       用二尺質            (以上爲第二欄)
                  不告歸               某年
    某年某月以修行書次除爲某官佐若干歲月日
           某月某日以功次遷爲少內嗇夫十月某年某月
           某日令甲以能授甲爲令史    ·産某郡某縣
           列上各案
            占本始四年功勞訖十月晦某日    (以上爲第三欄)  T0309:49A
    這是當時完整的文書格式簡,它為“自占功勞案”的文書提供了固定的範本格式。其中的“凡爲吏一歲十月,大凡勞一歲十月”可以看作是具體計算功、勞的原則,一般而言,“當一天官,即可得勞一天”。而實際上這還有很多要求,如是不是中間有休假的情況,休假的時間是不能計入得勞時間的。如:
    居延甲渠候官第十隧長公乘徐譚功將
    中功一勞二歲
    其六月十五日河平二年三年四年秋試射以令賜勞  應令 (以上為第一欄)
        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                     (以上為第二欄)
        居延鳴沙家去大守府千六十三產居延縣
        為吏五歲三月十五日
        其十五日河平元年陽朔元年病不為勞  居延縣人  (以上為第三欄)
    E.P.T50:10
    這是我們看到的明顯與“功令”相關的簡牘文書,此外還有一些明確不是功令的簡牘文書,同樣與漢代功勞的計算也有一定的關係。如:
    北邊挈令第四北邊候長候史二日當三日                         562·19
    這是以“北邊挈令”其中的第四條名稱限定的令文,根據本條令文的規定邊塞參加日迹工作的“候長、候史”,每日迹二天當三天計算。也可以看做是對吏員之中參加日迹活動最高級官員的獎勵。日迹作為邊塞日常巡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候長、候史負責所管轄“部”(6—9隧)之間的天田巡視,一般文書是以全月的形式出現的。而根據這一紀錄,我們就可以考察漢塞具體部、隧的關係乃至簡牘的紀年時間。如:
    候長壽候史勝之  七月丙午迹盡乙亥積卅日從第十隧南界盡第十六隧北界毋越塞天田出入                                                   E.P.T56:22
    候長充候史誼  三月戊申積 [12]丁丑積卅日日迹從第四隧南界北盡第九隧北界毋蘭越塞出入天田跡                                               E.P.T56:25
    前簡可以證明甲渠候官第十部管轄第十隧至第十六隧,七月丙午盡乙亥卅日,則本簡紀年是甘露四年,甘露四年第十部的候長名壽、候史名勝之;後簡可以證明甲渠候官第四部管轄第四隧至第九隧,三月戊申盡丁丑卅日,則本簡紀年也是甘露四年,甘露四年第四部的候長名充、候史名誼。
    基於挈令第四條而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功勞計算文書如:
    1.五鳳三年十月甲辰朔甲辰居延都尉德丞延壽敢言之甲渠候漢彊書言候長賢日
    三百廿一日以令賜賢勞百六十日半日謹移賜勞名籍一編敢言之       159·14
    2.敦德步廣尉曲平望塞有秩候長敦德    
    亭間田東武五士王參秩庶士      
    新始建國地皇上戊元年七月乙未盡二
    年九月晦積三百六十日除月小五日定三百
            五十五以令二日當三日增勞百桼十桼日半日為五月二十桼日半日
    敦·1854 [13]
    後簡屬於王莽簡,告訴我們西漢這一條令文王莽仍然沿用。簡文的“七月乙未”在《敦煌漢簡釋文》和《敦煌漢簡校文》均作“十月乙未”。[14]
    非但候長、候史日迹的計算方式是二日當三日,所有在邊塞參加防禦的官員都可以享受二天當三天計算勞的獎勵。[15]如:
    ·北邊挈令第四候長候史日及將軍吏勞二日皆當三日             10·28
    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同是屬於“北邊挈令第四”條的令文,文字內容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應該是抄錄者造成的,抄錄者所錄的令文僅僅擇取其所適用的部分而已。從簡10·28與562·19同樣是北邊挈令第四的文字來看,10·28更接近真實,簡562·19的文字則屬於摘抄。
    居延漢簡中有一條簡文似乎是將軍吏勞“二日皆當三日”的情況,而它應該是增勞相關的文書,不應該是針對二人的增勞記錄。簡文是:
    居延都尉德丞延壽以令增就勞百七                         E.P.T56:199
    “居延都尉德、丞延壽”任職的時間在五鳳三年前後,二人一併出現的文書格式應該屬於二人聯名的文書,如:
    五鳳三年十月甲辰朔甲辰居延都尉德丞延壽敢言之甲渠候漢彊書言候長賢日
    三百廿一日以令賜賢勞百六十日半日謹移賜勞名籍一編敢言之      159·14
    二人聯名的文書之中又出現“敢言之”三字,而這三個字一般理解是下級給上級的文書中表示尊重才會出現,即一般出現在下級給上級的文書中。居延都尉與丞二人聯名的上級機構自當是張掖太守府,但是文書出現在甲渠候官所在地A8破城子,此種理解似為不妥。簡159·14也是出土在破城子,圖版文字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仍可以看作是出自一人之手。大膽一點可以說是同一文書(圖二)。這樣我們又可以找到一例分處新、舊居延漢簡而原本屬於同一文書的情況。
    “百七”之後的文字殘缺,可以理解為“百七十”餘, 或“百七”個。前簡我們看到有“百桼十桼日半日”,當然漢簡中也有“百八”是一百零八人的記錄,簡文是:
    最凡候以下吏百八人                                       E.P.T52:376
    這是一條記錄甲渠候官吏員人數的簡文,其中“百八”可以作為“百七”的範例。果如此“增就勞”的“百七”極有可能是二人下發的文書,對甲渠候官吏員增勞的天數進行同意確認。
    上面是以增勞為主的文書,雖也有因為“秋射”不達標奪勞的規定,但是簡牘文書中尚看不到實際奪勞的文書。此外,奪勞的規定還有:
    不中程百里罰金半兩過百里至二百里一兩過二百里二兩
    不中程車一里奪吏主者勞各一日二里奪令各一日            E.P.S4.T2:8B
    從文字來看屬於當時的令文,罰金一行“不中程”的主體不詳,不知道所指為何;另一行文字因為有“車”字可知與當時的運輸有關,規定參與運輸的主管人員會因為車輛不按時完成運輸任務而被奪勞。其中二里奪勞的主體也不明確,即“令”後的“□”,字體清楚而不可釋讀,即便是釋讀文字也不完整,“奪令□各一日”應作“奪令□者勞各一日”,或者是“奪令□勞各一日”。可見簡文屬於律文抄錄,抄錄者並沒有嚴格按照文書內容進行抄錄。從“車”字判斷應該是當時運輸方面的管理文書或令文。     
     為吏十一歲二月十二日         □
     其七歲十二日過時不上不為   ?                        20·3
    這是一條勞績文書,記錄某人做官11年多,其中的7年因為超過統計功勞的時間,不再計入勞的總數之中。由之可見,統計功勞的時間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
    與功、勞相關的律令,已知最早的簡牘是睡虎地秦簡裏面出現的“中勞律”,律文稱“·敢深益其勞歲數者,貲一甲,棄勞。·中勞律”[16]。規定對多報功勞政績的人員應該如何處罰。聯係到西漢初年存在的“功令”制度文書,[17]漢代的“功令”也許還可以上溯至秦代。
    “自言”與“自占”漢簡中均有出現,只是因為“言”有申訴、說明、見證之義;[18]“占”則有統計、估算之義。用途不同,其出現的文書自當明顯不同。
    漢簡中常見的“自言”文書有:
       隧長徐宗    自言責故三泉亭長石延壽茭錢少二百八十數責不可得   3·6
      滅虜隧戍卒梁國蒙東陽公乘左年卅六自言責故樂哉隧長張中實皁練一匹直千二百今中實見為甲渠令史                                           35·6
      自言故為居延高亭長三年十二月中送詔獄證觻得便從居延迎錢守丞景臨取四年正
      尉史李鳳  月奉錢六百至二月中從庫令史鄭忠取二月奉不重得正月奉今庫掾嚴復留鳳九月奉錢不當留庫證所言                                      178·30
    漢簡中常見的“自占”文書都是與功勞的計算有關,先是由吏員自行申報。如:
    □□□□□范護自占書功勞
    □造令史二月二十日                                         E.P.T2:30
    □□□□□□□□□□大夫□□□自占書功勞
        秩百石  頗知律令文
        □□□□甲渠候官有秩候長一歲五月十二日
        □□□□□五月十二日
        十二月乙丑□□□      □□□                         E.P.T4:87
    始建國五年九月丙午朔乙亥第二十三?長宏敢言之謹移所自占
    書功勞墨將名籍一編敢言之                                 E.P.T5:1
    初元三年十月壬子朔辛巳甲渠士吏彊敢言之謹移所自占書功勞
    墨將名籍一編敢言之                                         282·7
    長公乘孫第自占書功勞九月?                        68·17
    自占書功勞墨將□□?                                227·7
    這是通過史語所檢索系統,在西北漢簡之中所能看到全部“自占”簡文。並且都與“功勞”有關。考慮到已有的簡牘文書很多“功勞案”最先都是以“自占”的形式出現,所以懷疑簡牘73EJT31:163釋文的“自言”應是“自占”,而圖版正好可以證明這一點。
    “訖其歲”是指自占功勞計算的截止時間,一般以年度為計算單位。年終自占,“與計俱”。由之可見,功勞計算的截止時間是與漢代的上計制度有密切關聯的。一般而言“計斷九月”,即以九月為截止期限。將“計斷九月”完整體現的簡牘文書是秦簡的《司空律》,簡文記:
    官作居貲贖責而遠其計所官者,盡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數告其計所官,毋過九月而畢到其官;官相近者,盡九月而告其計所官,計之其作年。百姓有貲贖責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馬若一牛,而欲居者,許。                  張簡·139140
    對應于漢簡,我們見到的類似時間有兩說。一個是九月晦,一個是十月晦。
    書功勞訖九月□                                      T0114:355
            ……占本始四年功勞訖十月晦某日                         T0309:49A
    這是漢簡中出現的兩條簡文,並且都有“功勞”二字,可以看作是功勞案文書的一部分。前簡比較殘,文意不明;後簡完整,是本始四年自占功勞案的文書範本。差異最大的是前簡“訖九月晦(?)”,後簡明記“訖十月晦”。前簡的圖版不方便查驗,而後簡確作“十”字。那麼,哪一個正確呢?從目前已知的簡牘文書來看,“訖九月晦”是正確的,懸泉漢簡的“訖十月晦”的“十”字是“九”字之誤書。原因有二:
    一個是其他簡牘文書中,還出現有“訖九月晦”的文字可以旁證。如:
    訖九月晦日  產居延縣  屬居延部                           E.P.T51:246
    玉門千秋隧長敦煌武安里公乘呂安漢年卅七歲長七尺六寸    神爵四年六月辛酉  除功一勞三歲九月二日其卅日
    父不幸死憲定功一勞三歲八月二日訖九月晦庚戌故不史今史       敦·1186AB
    二簡同上,文書性質均屬於功勞案文書,與我們前引“功勞案”範本的某一部分相似。均作“訖九月晦”。
    另一個,我們從漢簡中明顯帶有年度統計文書的標籤“楬”與文書來看,“九月晦”也應該是某一年度的截止日期。如:
     建昭二年
    十月盡三年
      九月吏受府記                                           E.P.T51:151
      永光四年十月盡
    五年九月戍卒折傷
      牛車出入簿                                            E.P.T52:394
      五鳳三年
    十月盡四年
      九月詣官
      廩書                                                  E.P.T58:112
      建昭元年十月盡二年九月
    大司農部丞簿錄簿
                                                               82·18
    元康三年十月盡四年九月
      吏已得奉一歲集賦                                         126·42
    以上五簡是從眾多文書中選出的比較完整的楬,都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年度文書標籤。儘管名稱不一,共性還是有的,即十月盡次年九月,都是“訖九月晦”。以十月為歲首的秦制在西漢之時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傳承。
    “與計俱”,其他漢簡均作“與計偕”。《漢書·武帝紀》顏注“偕者,俱也”。可見“俱”、“偕”其義是一樣的。“迄其歲,與計俱”,言功令的計算時間以年度為截止日期,與上計制度所用時間在統計上計資料之時一起上報。“與計偕”的文書有:
    □長丞拘校必得事實牒別言與計偕如律令敢告卒人            E.P.T53:33A
    命者縣別課與計偕謹移應書一編敢言之                           47·6A
    “初視事”之“初”重在說明時間,“視事”即現在的到崗任職,“初”旨在說任職時間之短,剛剛任職之始。
    “初視事”,簡牘文書中一例,見於《奏讞書》十八之中,文字有“初視事,蒼梧守灶、尉徒唯謂:利鄉反,新黔首往 (繫),去被當捕治者多,皆未得”。[19]而更多的文書則是以“視事”二字出現的。
    “新視事”,已有簡牘文書亦見一例,簡牘文字屬於私人書信部分。文字有:“少卿足下,善毋恙,惠君不起,病甚痛,無□。願自愛,迫府君新視事”。[20]查圖版此“新”字的寫法與金關漢簡類似,應釋為“初”(圖三)。特別是“視”字的左部可以明顯旁證“初”之左部不是“親”,唯“初”字右部作“斤”而已。“”此一寫法,與《說文》“刀”部作“”近似。而與《說文》“斤”部作“”相差較遠。
    若有物故,後其等,不上功;來歲,並數上。
    “若”作“或”解,有一定的假設成分存在。其在簡牘文書中出現的情況類似者有:
    兼行都尉事真官到若有代罷如律                                509·11A
    第二隧長史臨    今調守候長真官到若有代罷                 E.P.F22:248
    這是適應于官員任職或交接情況之時出現的“若有”,所言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新任命官員到職,即“真官”到;另一種是臨時代行官員任職,即“若有代”罷。出現這兩種情況後,類似代行“調守候長”的“臨”就被“罷”免,需要與來人進行手續交接。還有一種與之比較接近“即有”,適用于債務文書。雙方簽立的債務文書,如果參與的一方出現死亡,債務由其“家中見在者”繼承。如:
    石十石約至九月糴必以即有物故知責家中見在者                 273·12
    繒已畢即當復留以斗率隨烏孫歸十三匹即有物故官不出願知匹賣家見在者高繒匹八百廿三匹立即更□受也□                                      敦·620 ?
    如上所言,“初視事”與“若有物故”屬於兩種情況,其後的文字是對這兩種情況功勞計算問題的規定。包括出現此等情況人員的功勞歸入下等之中“後其等”,“不上功”可以理解為年終統計之時不計算其具體的功勞數,也可以理解為當年不計算其功勞數,而是在來年之時才一起上報。如此規定可能是為了年終上計之需而專門制定的,由於時間倉促,先將這二類情況劃入下等之中,在統計之時可以暫時不處理,而是將其所獲的功勞情況計入來年一併上報。從而,可以結餘出一定的時間,進而減輕上計人員的工作量。
    上面所言的計算時間是專門針對功勞的計算方式,且將它與上計制度聯繫起來,開始的時間是十月,截止的時間是次年九月。我們前面所例舉的簡牘文書標籤就是屬於此類的“楬”,而實際生活中,還有一種統計方式,其文書的時間是從某年的正月到十二月。比較有名的就是懸泉置出土的《·縣泉置元康四年正月盡十二月丁卯雞出入簿》。[21]還有很多金關漢簡中正月盡十二月的出入關符券。
    元延二年正月癸亥朔壬午肩水關嗇夫欽以小官行     
    事隧長章輔自言遣收責橐他界中出入盡十二月晦如律令       73EJT23:79A[22]
                妻大女觻得常樂宋侍君年廿二
     橐他通道亭長宋捐之       子小男自當年九            
     永始四年家屬符盡十二月   子小女廉年六                  73EJT37:1059
    此二簡均與出入關卡的勘驗制度有關,前簡是派人收債的通行證,有效時間是正月到十二月;後簡類似的還很多,是亭隧長家屬出入金關使用的符。
    從這兩種文書的時間範圍差異來看,它們反映的是漢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兩種管理制度。一種制度要求的時間是從正月開始到十二月終止,另一種則是源於漢代的上計制度,“計斷九月”,開始時間是十月,截止時間是次年九月。兩種不同的統計時間要求代表不同的管理制度。兩種並行的管理制度,無形中會增加日常管理的工作量,而正是這種比較完備的簿書計會管理方式,確保和形成了漢代嚴格的管理制度。[23]
    前面所言的上計時間僅僅是郡一級的截止時間,而上計的內容需要按照行政級別逐級上報,鄉報縣,縣報郡,最後郡再報丞相府。這一制度用在西北邊塞的長城防禦線上可能就需要先由候官報都尉府,再由都尉府報太守府。如此逐級上報的過程,就形成了每一級之間截止時間的銜接或先後問題。太守府上報的需要在九月之前截止,而低於它的機構,如都尉府或縣一級的單位,截止時間就應該更早。肩水金關漢簡之中就有一條反映居延都尉府報送此等文書的記錄。簡文是:
    □□四年九月己巳朔己巳佐壽敢言之遣守尉史彊上計大守府案所占用馬一匹
    □謁移過所河津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巳居延令弘丞江移過所如律令      / 掾安世佐壽□       A
    □□□令禹印   
    □月甲午令史彊以來                     B             73EJT10:210AB
    這是守尉史彊經過肩水金關的傳文書抄件。本簡上下殘,上部文字殘泐,“四年”上的兩個字不可釋。不過根據後面的“四年九月己巳朔”可以判定,在漢代應該是五鳳四年(BC54年)。類似佐壽派遣守尉史彊的傳文書在金關漢簡中也有,可以為本簡的殘泐字釋讀提供參考。簡文是:
    五鳳四年八月己亥朔己亥守令史安世敢言之遣行左尉事亭長安世逐命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郡
    中遣從者陽里鄭常富俱乘占馬軺車一乘謁移過縣道毋苛留敢言之
    八月己亥居延令弘丞江移過所縣道如律令   / 掾忠守令史安世    73EJT9:104
    由之可知,簡73EJT10:210A面的 “□□巳”可以作“九月己巳”,“佐壽□”應作“佐壽”。B面的“□□□令禹印”實際應該是“居令延印”;“□月甲午”應該是“九月庚午”。其內容應該是居延縣派人上報居延縣上計資料的傳文書,其中明顯的截止日期是九月己巳朔己巳日,即居延縣上計文書的截止時間是九月朔或八月晦。明顯要比郡上報的上計文書提前一段時間。
    □王嚴   河平二年九月壬子居延庫守丞賀為傳    九月
              上計大守府                                     73EJT4:99
    
    從簡文中的“為傳”與“上計大守府”可知是從居延到太守府的傳文書,居延派人報上計文書到太守府,時間是九月壬子(21)日,即居延縣河平二年的上計文書也不是盡九月晦。同樣的時間在內地也是適用的,尹灣漢簡所記東海郡的吏員公差狀況有“況其邑左尉宗良九月廿三日守丞上邑計。” [24]左尉宗良公差送上計文書的時間是九月廿三日,顯然上計文書的截止時間要更早。
    這就是說,一般所言的上計文書“計斷九月”雖然也有“盡九月晦”之要求,而考慮到實際生活中需要的時間差,“計斷九月”也極有可能是“計斷九月朔”。這種狀況與前引張家山漢簡的法律要求是一致的,“盡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數告其計所官。”[25]考慮到上計文書的截止時間,金關漢簡73EJT31:163“來歲,並數上”的涉及範圍也應該是很寬泛的,“功”與“勞”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已,在《功令》中就明確規定了此類狀況的操作規範。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12月2日20:18。)
    
[1] 張俊民:《金關漢簡73EJT31:165的幾個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14年7月19日。
    [2] 此類簡號出自懸泉漢簡。下同。
    [3]王偉:《懸泉漢簡札記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2月20日首發。
    [4] 張俊民:《懸泉漢簡所見律令文與張家山<二年律令>》,《秦漢研究》第五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5] 班固《漢書》稱律曰“三尺法”,又曰“二尺四寸之律”。朱博亦云:‘奉三尺律令以從事。’《鹽鐵論》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蓋律書以二尺四寸簡,舉其大數,謂之三尺。”
    [6]按照《史律》的文字內容約與《漢書·藝文志》與《說文解字·序》所引《尉律》文字比較接近,作《尉律》理解更妥。參見廣瀨熏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札記》,《楚地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7]此類簡號出自張家山漢墓竹簡之《二年律令》,下同。
    [8]班固:《漢書·文帝紀》。
    [9]班固:《漢書·宣帝紀》。
    [10]此類簡號參見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下同。
    [11]此類簡號參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簡》,中華書局,1994年。下同。
    [12] 積”應為“盡”,原簡誤寫。
    [13]此類簡號參見吳礽驤等:《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下同。
    [14]史語所簡帛金石資料庫檢索系統。
    [15] 非但如此,施刑士還可以享受勞作一天當兩天的待遇。金關漢簡73EJT1:83記“施刑屯居延,作一日当二”。
    [1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83頁。
    [17] 曹旅寧:《張家山336號漢墓<功令>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秦漢魏晉法制探微》,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3—230頁。
    [18] 用初世賓先生的話說,還有一定程度的自願成分,沒有別人指使成分,並願意承擔由之造成的後果。
    [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4頁。
    [20]E.P.T51:233A
    [21]張俊民:《“縣泉置元康四年正月盡十二月丁卯雞出入簿”辨析》,《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另一種文書楬亦作“正月盡十二月”,如8·1A、46·17A、E.P.F25:12A、E.P.T56:77A、E.P.T52:470A等。
    [22] 此類簡號出自金關漢簡。下同。
    [23]如玉門關漢簡就有按照上計文書進行管理、檢查的文書。簡文稱“玉門移《建始元年計吏卒乘亭隧障別簿》都尉障卒四人,校竟寧元年計,卒十八人,乘餘少十四人,解何?”《敦煌文物》,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页第1簡。
    [24]連雲港市博物館等:《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第97頁。
    [25]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簡13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