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魏延、杨仪事件的处理为例,魏延烧绝栈道阻止杨仪等返回成都,并意欲占据汉中作乱,同时却在奏章中诬陷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等魏延兵败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兼听则明、赏罚得当,完全一个聪明帝王的表现!所以,当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后主做评论时,便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现在看来,绝非是谬赞之辞。 2.自知者明,能屈能伸 刘禅其实是一个深谙为政之道的君主,懂得如何把控政局、巩固权力。老爹刘备死后,其时局势对年轻的后主很是不利。外有两大敌手曹魏和孙吴的虎视眈眈,内部则因西人(益州系)与东人(荆州系)的明争暗斗而政局动荡,加上战争的失利(夷陵之战),刘氏政权陷入疲敝、困顿之中,迫切需要强有力人物来撑场,而这一切绝非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所能办到的。于是,刘禅明智的选择了信用诸葛亮,选择了无为而治。于是乎,后主一个抉择,不仅成就了一代贤相的政治神话,而且也直接稳固了风雨飘摇的刘氏政权。当然,刘禅为这种局面所付出的的代价便是对强势诸葛亮的无条件容忍,以及庸碌之主的名声。 ![]() 网络配图 然而,刘禅毕竟是明智的,与其父刘备一样,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在无法改变局面的情况下选择忍让,以时间换空间。以北伐问题为例,刘禅对此问题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明白国小好战所带来的必将是毁灭。所以,当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并不支持,然而当诸葛亮一意孤行时,刘禅还是明智的选择了妥协,全力支持北伐事业。然而,当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北伐运动。虽然之后的蒋琬、姜维主持过一系列的北伐运动,但其性质早已变为小规模的骚扰,跟诸葛亮时期的大规模北伐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如此,在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权臣专制局面的重演,后主果断地采取分权制衡的方法,将统治大权揽于己手。先是废除丞相一职,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分掌军事、政务,且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蒋琬死后,后主更是自摄国事、独裁朝政,彻底解决了蜀汉政权成立后多年的“政归私门”的局面。 顺带提一下诸葛亮身后的遭遇。其实诸葛亮死后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十分优厚,如此伟大、重要的人物不能在成都建庙祭祀,甚至连民间私祭都属于违法。时隔多年,在民众的苦苦要求之下,后主才极不情愿地允许在偏远且位于战场前线的定军山为诸葛亮建庙,允许民众在此祭祀。身前风光无限,顾后境遇坎坷,令人嘘唏,亦可一窥后主对诸葛亮复杂的心结。 从对北伐的态度、权利的回收及对诸葛亮身后的料理来看,可以看出,刘禅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深谙以时间换空间的为政之道,能屈能伸,而且还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确实厉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