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前的锁国令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了锁国令根本上是为了江户幕府的统治,之后世界面貌快速变化,黑船叩关之后,日本不得不对外开放。这个国家一直是非常善于学习的,为了救国,日本便开始积极向外学习,之后便迅速强大起来。
    为了维护幕藩封建体制,掌握国家大权的日本德川幕府从一六三三年起,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从此,岛国日本对世界垂下了“锁国”的帷幕,长达二百余年。“锁国”期间,不仅严禁日本人出海,少数被允许来日的中国和荷兰商人也受种种限制:长崎是唯一通航的港口,贸易不能超过定额;被限令居住的地方,周围挖着堑壕以防与日本人自由来往。
    曾诱发岛原天草农民起义的基督教更被视为洪水猛兽,为严防其传播,还实行了文化“锁国”。据荷兰商馆日记一六四一年十月三十一日载:荷兰的“印刷书籍,除医药、外科、航海者外,均不准携入日本”。对于并无传教之虞的汉籍也严加检查,许多汉籍遭禁不准进口,仅因书中有“耶稣”字样,或因引用了西洋算法。《帝京景物略》是介绍北京市容的导游书,也因只言片语涉及天主堂和西人利玛窦而被禁。
    十七世纪,当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互相争夺海上霸权,世界面貌迅速改观的时候,日本却孤悬东北亚海上,仅靠长崎这一小小透气孔,与世界市场维系着似有若无的联系。中国商人向长崎奉行报告本国情况与旅途经历的《唐人风说书》和同样性质的《阿兰陀风说书》成了日本朝野管窥世界风云变幻的唯一途径。一个商业经济有所发展、十七世纪初即可驾船横渡太平洋、具有吸收外来文明优秀传统的有活力的民族,就这样被禁锢起来。
    锁国政策的精神支柱是“华夷”思想。自称“神州”、“皇国”,除了崇拜中国之外,视异国为“夷狄”、“戎狄”,是不知“人伦”的国度,而日本不仅为“礼仪之邦”,而且国富地广,无须与他国来往,对西方文明深拒固绝。其实,“华夷”思想本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观念,即所谓“夷不乱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日本并无资格自诩为文物盛大的世界中心,因为他一直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而且正是由于德川幕府把儒家的朱子学作为官方哲学,“华夷”思想才成了对外关系的指导观念。以一种外来思想作为排斥外来文明的根据,是多么可笑的逻辑。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消息,在一八四○年底经荷兰和中国商人传到了日本,给日本的有识之士以极大冲击。“何故堂堂仁义之大国清国败于无礼不义之丑虏英国”?他们对“圣道”的威力、对锁国攘夷论产生了怀疑,并开始探求克服民族危机的新对策。在一八五三年美国的巨舰大炮威逼国门,强迫日本“开国”后,他们的探求就更有紧迫感和更有现实意义了。
    一八六八年明治政权确立后,“求知识于世界”,开始推行学习西方的政策。当然,由于幕末日本民族的当务之急是对外维护民族独立,还不是对内争取自由与民主权利,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也是为了救国而向西方学习的,因而他们在倡导学习西方时,就不能以“自由”、“民主”为号召,而不得不以“王政复古”为招牌。这就使维新后的明治政权和日本社会都保留了封建色彩,从而使封建思想得以不断地泛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民族受到惨痛的损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