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登基完毕后,立即派人知会张士诚,请求他在东线配合一下自己,还跟他约定,谁攻占了朱元璋的地盘就归谁。 张士诚只是笑了笑,象征性地点了点头。其实,张士诚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你们两虎相斗,我才不凑这个热闹,先来他个坐山观虎斗,既不援助陈友谅,也不帮忙朱元璋,等你们斗得差不多了,我再定夺也不迟啊。 一直以来,张士诚是个胸无大志,偏安一隅的保守派。他自认为自己高明,实则每次都慢人家一步,以致最后被朱元璋剿灭。 面对陈友谅大军压境,朱元璋连忙召集手下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应对。会议上,有人说陈友谅刚刚过江,尚未站稳脚跟,建议朱元璋立即出兵,收复太平;也有人说太平已丢,应天已没屏障,陈友谅声势浩大,很难抵挡,不如主动放弃应天,固守其他地方,保存实力好了;也有人说退守钟山为好;还有人更过分,直接跟朱元璋说,陈友谅来势汹汹,我们不是他的敌手,不如主动投降算了。 ![]() 古往今来,领导一般需要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谋,另外一种是断,缺一不可。作为一个领导,能谋善断,那是最佳的。若是善谋,不善断,那是不合格的领导。例如三国袁绍十分善谋,却不善断,结果延误战机,导致官渡之战的失败。相比之下,你若是不善谋,善于断,还可以算是一位合格的领导。因为你不善谋没有关系的,一到关键时刻,会有很多谋士出主意的(当然也有很多馊主意),你只要能断,能判别主意正确与否便可。 其实,朱元璋作为领导来看,谋和断两方面都表现得不错,尤其后者十分突出。也正是因为他能谋善断,所以才能领导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现在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手下将士出主意的很多,那么这些主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