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等30万大军卷土重来,又攻到长安城下。唐代宗急忙将郭子仪从河中召回,抵御贼兵。郭子仪深知只有争取与回纥结盟,重点打击吐蕃,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决定亲自前去游说回纥军。 郭子仪以68岁高龄单骑赴回营,既不穿盔甲也不带武器。回纥将领见状连忙上前迎接。 郭子仪与回纥将领畅叙“安史之乱”时并肩作战的情谊,终于令回纥与唐朝联盟,粉碎了仆固怀恩的阴谋。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功高难免震主,何况郭子仪手握重兵,威名远扬。 郭子仪之所以能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是因为他忠心耿耿,每当国家遇到战事,便一马当先,即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也是如此;二是因为他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无论手握重兵还是身在前线,只要皇帝召他回朝,从未延迟或推脱;三是因为他宽厚大度,即使皇帝对他猜忌打压,仍然全力效忠。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与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由唐肃宗宠信的宦官鱼朝恩统一节制。 鱼朝恩不懂兵法,指挥失当,使唐军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回朝后却将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信以为真,便削弱了郭子仪的兵权。 后来,河东发生叛乱,朝中无将,唐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郭子仪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待发。不久,唐肃宗病重,不见朝臣,唯独召见了郭子仪,并吩咐说:“河东的战事,都依仗爱卿之力了……” 郭子仪痛哭流涕,连声应允。  唐代宗即位后,对功高位重的郭子仪有些心存忌惮,加之朝臣挑拨离间,便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派他去督造皇陵。后来,朝廷需要剿灭“安史之乱”残部,便召郭子仪回京,重新任命他为副元帅。 郭子仪毫无怨言,立即赶赴沙场。不久,吐蕃叛乱,郭子仪接到平叛命令时,手中只有20多名骑兵。但他仍然立即驱兵赶往长安,一路上收集散兵4000余人,最终与各路兵马会合。 郭子仪率兵打败吐蕃后,唐代宗不敢回长安,决定将洛阳作为国都。郭子仪便上疏说:“长安的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来被吐蕃侵犯,是因为军队不精,政务荒废。陛下若忧虑长安遭到掠夺后物资匮乏,只要组织重建,安抚百姓,训练军队,不出一个月就会有起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