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真相:戊戌变法的核心主力是哪些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过去流行的说法,认为“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如何金彝、马洪林著《大儒列传:康有为》第65页)。这严重违反史实。这是后来康梁宣传炒作编造的假象。实际上,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核心、主力是光绪帝周围的一品帝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二品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等“帝党”重臣,而当时的下级六品官康梁只起了参谋(智囊团)、秘书(笔杆子)的辅助作用。
    我经过多年的仔细考证(各方面史料)和反复思考(各种说法),特来揭示这一重要的历史真相。
    (一)杨深秀最早在朝廷呼吁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是清皇朝的自上而下的宫廷改革。这场改革的发起者、主持者乃是效忠光绪的“帝党”上层官僚集团。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1897年12月30日) 大臣杨深秀被授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第二天,他就向光绪皇帝呈上《时事艰危、谨贡刍议折》,阐明“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监察御史杨深秀的首封奏折在朝廷引起震动。这是在胶州湾事件之后,光绪帝从维新派方面直接听到的最早的变法呼声,比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局折》要早两个多月。正因为此奏折提出的变革祖宗成法的问题至关重要,很快被军机大臣们依照惯例,送交慈禧太后过目。据清官军机处档案记载:“本日御史杨深秀奏,时势艰危,谨贡刍议折,奏旨存。谨将杨深秀折恭呈慈览。”这个至关重要的呼吁维新变法的奏折,当时仅为六品工部主事的小官吏康有为并没有可能参与。
    后来梁启超在《戊戌六君子传·杨深秀传》中所述“康有为代拟”的奏折,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记载,杨深秀以御史身分代康有为呈递的奏折是《请联英国,立制德氛,益坚俄助折》,于三日后(1898年1月l日)才递上。康有为的这个外交奏折跟戊戌变法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最早在朝廷上呼吁变法的是御史杨深秀大臣,而小官吏康有为根本谈不上“领导戊戌变法”。
    (二)《明定国事诏》的颁布过程
    戊戌变法的正式开端是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1898年1月23日,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局艰难,提出自己的变法设想,在场者竟无一人发话。翁同龢看到这些人如此麻木不仁,非常气愤,大声疾呼:我国正遭蚕食,昨日德国占胶澳,今日俄国索旅大;明日英,法、日本接踵而来,如此下去,国将不国。皇上为挽救危局,力主变法,“吾侪身为朝廷重臣,稍有心性,岂能对此无动于衷?”这番话刺痛了满清王爷奕訢,他当天就密报西太后,攻击翁同龢“诱惑皇上,别有用心”。由于顽固派利益集团的阻挠,光绪帝的变法计划再次受挫。5月31日,奕訢亲王病死,维新派少了一块绊脚石。翁同龢力劝光绪帝不失时机着手变法。6月1日、8日,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分别上疏光绪帝“请定国是”。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发了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宣布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为清王朝的国策。由此开始百日维新。
    当时的下级小官吏康有为,并未能参与上层的这些决策。因此,他没有资格“领导戊戌变法”。
    (三)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并不是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曾被大肆渲染的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第一部成名作,出版于1891年)和《孔子改制考》(出版于1897年)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学者们新的考证结果表明,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的许多资料,取自于张之洞门生廖平的《辟刘篇》(1886年手稿)和《知圣篇》,甚至被指斥为剽窃。因为梁启超透露:康有为预先确实看到过廖平的手稿。
    更重要的是,这两部书的价值被蓄意抬高了。
    康有为所谓“托古改制”的学说,多出于主观臆测、牵强附会,有些地方更是胡搅蛮缠。谈不上什么科学分析。今天看来,并没有太高超的学术价值。而实际上,在当时也并不构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
    要说当时对于维新变法的实际作用和理论意义,那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书,要比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影响大得多。
    (四)“公车上书”乃为当时各地举人共同的爱国行动
    所谓“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是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月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当时虽然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也未送至都察院,更没有交到光绪帝的手中。因此,康有为的所谓“上书”,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也被明显地夸大了。
    根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张建伟《温故戊戌年》等著述提供的史料,1895年5月,康有为所谓的由他个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实际上是假的,人数是虚拟的,(这个人数根据他的自编年谱;此外,他在1895年写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牛皮越吹越大了!)
    实际上康有为当时并没有真正实行“上书”!他只是在松筠庵门前联络了一些各地赴京的举人(不可能有三千人),商议准备上书。但终究没有实行。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他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就要到手的“进士”功名就会取消,于是他临阵退缩了!史料的铁证是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记》所附《杂记》、当时参与松筠庵聚会的“哀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张大千提供的曾农髯、李梅庵(他们都参加过当年的松筠庵聚会)的回忆记录。
    康有为并未领衔所谓“公车上书”,而那一天各地举人和官员总共上书达15起,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举人都曾在这一天上书。那才是真正的“公车上书”!
    后来,康有为刻意编造自己的“光荣历史”。现在已经可以搞清楚,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实际上乃为当时全国各地举人共同的爱国行动,并不能全部记在康有为的帐上。
    [附录]康有为是善于权术的!他流亡到海外,清朝慈禧太后已经鞭长莫及,管不着他了。而康有为在几百万华侨(以广东原籍为主)中间,依靠假造的“光绪帝衣带诏”,组织“保皇会”吸引华侨入股。他算计:每股只收2圆,若有10万股,就是20万圆;若有100万股,就是200万圆!
    果然,保皇会在海外华侨中间募集到100万美圆的基金,给了康有为10万圆,作为他“游历各国、考察政治”的费用(据《康有为家书考释》香港汇文阁1979年版13页)
    陈明远    陈明远的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