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卢沟桥事变”前的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以战求和,重在交涉

http://www.newdu.com 2018-02-1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文作者杨天石,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下过北上抗战的决心,并曾为此预立遗嘱。但是,没有实行。旋即下野。此后直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队和日军只进行过两次大的较量。一是1932年的淞沪抗战,一是1933年的长城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以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当时,蒋介石尚未正式恢复公职,事变发生后,被任命为军事委员,3月18日,又被任命为军事委员长兼参谋长。他曾有过“决一死战”的想法,决定迁都洛阳,划分全国为4个防区,电令集结兵力,号召全军将士“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但是,事实上,蒋介石采取的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他既派中央警卫部队组成第五军,驰沪增援,并曾准备亲上前线指挥;同时则寄希望于英美两国驻沪总领事的调停,不愿采取“强硬”态度。2月13日,他与何应钦研究决定:十九路军已获胜十余日,“趁此收手,避免再与决战”。20日,吴稚晖受张静江等委托,自上海到南京,劝说何应钦“积极”辅助蒋介石指挥作战,何不听;吴随后见蒋,声称十九路军既已鲁莽作战,“今日之局,有如背水为阵,惟有前进,退无余地者也。既已无端而为义和团,大家止﹝只﹞有从井救人,盲目而共为义和团”。但是,蒋不以吴的见解为然。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中国方面失去了在淞沪地区驻兵的权利。
    

    1932年12月,蒋介石估计,日军即将侵略热河,致电张学良,要他照预定计划火速布置,声称“今日之事,惟有决战,可以挽回民心,虽败犹可图存”。次年1月3日,蒋介石得到日军进攻山海关的消息。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就又得悉山海关失守。蒋介石估计,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平津,准备亲自北上一战。日记云:“余决心北上,与倭一战,以尽我心。至于成败利钝,则听之。”其后,他发现日军占领临榆县城后,未再进攻,估计日军有两个可能,一是恼羞成怒,进一步扰乱华北;一是见机而止,了结战事。他决定坚决要求日军退出山海关,不再迁就,同时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积极备战,开始筹划调集部队北上作战。日记云:“无论倭寇再攻与否,我军必如预计,急进以备其来。”但是,即使在这一情况下,他仍然寄希望于各国公使的干涉,拟以中国军队不愿在平津地区作战为理由,要求各国公使出面,设法保全平津。
    日军在山海关得手后,继续进攻热河。最初,蒋介石估计日军如不从国内调动五师以上兵力,不会轻易进攻,但他仍决定派兵入热,认真一战,然后再与日方谈判。日记云:“今日前方部队已开进将毕,乃为接洽之时乎?抑待战争结果再与其接洽乎?然非与之一战,则对内对倭皆不能解决也。故决与之一战,未必果败也。”这则日记最清楚不过地道出了蒋介石决定“一战”的目的:不战而和吧,日方可能提出很高的条件,国内各阶层人民也会责难,于是决定“一战”,打完仗再与日方交涉。这里,蒋介石的策略是以战求和,重点仍在交涉,并不想认真地、长期地打下去。
    

    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然觉得局部战胜也并无把握,所以迅速决定以“固守”为主。1月18日日记云:“此战既不能克,则当专心准备,以待其来攻可也。”3月4日,热河省会承德失守以后,蒋介石曾要求宋哲元、万福麟等部反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蒋介石均指示中国军队,选择阵地,采取固守模式。后来,他甚至严厉规定,有关将领不得轻易出击。
    2月下旬,蒋介石在江西完成“剿共”布置,在各方呼吁下,开始作北上准备。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支持现在战局;收拾败后残局;部署华北继起之战局。同时提出,今后对日作战,“以运用外交为中心”,蒋介石称之为“使倭寇时受精神上之打击”。3月6日,蒋介石秘密离开“剿共”指挥中心南昌,9日进抵保定。13日,胡适从北平前来问策,蒋介石表示,中国方面须有三个月的准备才能作战,而且还只能“在几处地方用精兵死守,不许一个人生存而退却”,“叫世界人知道我们不是怕死的”。此时,长城各口的防务虽因中央军队的北来而得到加强,在喜峰口等处取得过局部胜利,但主帅是这种精神状态,自难指挥部队取得全局性的胜利。3月25日,蒋介石因江西“剿共”前线战事失利,匆匆南返,决定对“寇患”,“取守势”;对“匪祸”,“应准备速剿”。4月4日,蒋介石由南京赴赣,继续“剿共”。同年5月5日,蒋介石决定“先行缓和华北之局势”,将中国军队从长城沿线后撤,并将古北口至山海关等地划为“缓冲”地带。31日,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基于上述认识,蒋介石反对孤注一掷的作战方法,强调对日作战是一场长时期持久的战斗,必须“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因此,在战略上,他反对“一线配备”与“一次决战”,认为那样做,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他说:“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还﹞有第二、第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重庆出版社2015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