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他花钱买官,雍正帝对他警告,他却并不以为然,还要狡辩?

http://www.newdu.com 2018-06-0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前些年,由著名导演、演员徐峥主演的《李卫当官》,着实让他在全国观众面前火了一把。
    而且,也顺便让李卫这个雍正帝的宠臣,成为了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的名人。
    大家都知道李卫是雍正帝的宠臣,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李卫最初是花钱买的官位。
    当然,在那个极讲究出身的年代,李卫的这种行为是被大多数官场同僚们瞧不起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参加过层层考试,凭借着自己真正的本领摸爬滚打上来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但是,文化水平极为有限的李卫,想要走上仕途之道,就只有通过捐钱这一种途径才能够实现。
    而且,通过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的关系,成功买到了一个五品官——兵部员外郎(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
    雍正帝即位后,李卫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主管云南的一切政务。
    雍正二年,李卫又被提拔为浙江巡抚,成为了浙江地区仅次于总督的封疆大吏。
    
    要知道,巡抚的人事关系已经不在地方,而在朝廷,属于朝廷下派到地方的高级干部。
    仅仅过了一年,李卫再次被提拔,成为了浙江地区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浙江总督。
    而且,还兼管巡抚的职责。
    可以说,当时的浙江,就是李卫一人的天下。
    当然,李卫在浙江也做出了不少突出贡献——比如,整治当时极为混乱的盐业、兴修水利、维护地方治安
    雍正十年,李卫被雍正帝召回北京,出任刑部尚书这一重要职位,不久又改为直隶总督,节制全省全部官员。
    李卫在直隶任职六年,和在浙江一样兢兢业业,造富地方,为国家和地方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当初若不是雍亲王作为李卫的后台,李卫也不至于会买到如此好的官职。
    当时,雍亲王感觉李卫非常有才,是一个可以干大事的人,故而对他鼎力相助。
    但是,在当时他就看出李卫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种人很容易冲动,也很容易惹事上身。
    
    所以,在当时雍亲王就曾经警告过李卫,让他收敛一下自己的性子。
    但是,李卫到了地方之后,就忘记了他的叮嘱。
    李卫在云南主政之时,雍正帝曾经不远万里从北京赏赐一些食物给他。
    对于如此浩荡的皇恩,李卫自然不敢慢待,当即就命人在自己的仪仗队中,增加了一个写有“饮用”的大牌子(其在云南,或有餽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
    这样一来,全云南的人,都知道了李卫得到了皇帝所赏赐的食物。
    然而,不久后雍正帝就知道了这件事情。
    为了让李卫低调一些,雍正帝亲自为此事写了一道诏书,让他注意一下自己的操守,万事都要格外谨慎,不要因为自己对他有所恩宠,就到处招摇(闻汝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
    然而,对于雍正帝的警告,李卫却并不以为然。
    所以,在给雍正帝的回复中,李卫认为自己只是展示了皇帝对于臣子的恩宠,而自己就是众多臣子中的一人,自己只是让天下人知道,只要好好工作,就会得到皇帝您的认可,自己没必要避嫌(受恩重,当不避嫌怨)。
    
    对此,雍正帝再次下诏书批评李卫,日常工作中的恃宠而骄和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还是有区别的,你不要弄混了,毕竟你现在代表的是皇帝,是朝廷,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见雍正帝真的认真了,李卫只好老老实实认了个错,这件事情就此罢休。
    在此之后,雍正帝又先后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劝说李卫谨慎做事。
    乾隆皇帝即位后,李卫仰仗着自己是先帝的肱骨之臣,再次飘了起来。
    很快,他就在西湖边上的一座神庙内,给自己和自己的几个老婆塑了雕像,想让游人祭拜神仙的时候,也顺便祭拜一下自己。
    几年后,李卫去世。
    乾隆十三年,南巡到达杭州的乾隆皇帝,在见到这一幕时,顿感极为不妥。
    毕竟,李卫的官职最初来得并不正当,而且在之后的官场上也一直有所非议。
    别的不说,就是雍正帝当时在位期间,就曾数次警告过他。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人,乾隆皇帝并不好感。
    最后,乾隆皇帝下令,拆毁了李卫等人的塑像,还原了神庙本来的面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