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这个外国女人入中国国籍,抗战时期就下100多孤儿

http://www.newdu.com 2019-02-1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人都读过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名作《小妇人》(Little Women),
    这部强调女权意识和独立的半自传体小说,在文坛享有极高地位....
    

    其实,英国也有一部《小妇人》(The Small Woman),曾经在上世纪享誉英国文坛,不同的是,它讲了一个真正的,身材矮小的“小妇人”,
    一个身高只有1.5米,身材瘦小,出生于英国的 女人,用一己之力,带着收养的100多个中国孤儿,逃离日军战火的英勇故事.....
    这个“小妇人”名叫Gladys Aylward,她的故事,值得我们细说....
    

    1902年2月24日,Gladys Aylward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
    因为家境贫寒,Aylward并没有念太多书,只学了一些简单的读写,加减法就被迫辍学去打工了,
    14岁的时候,她先是去当了一阵子售货员,之后为了补贴更多的家用,又到伦敦西区一户富人家里当保姆。
    那时候,Aylward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和父亲去圣公会(基督新教教派)的教堂,父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小姑娘耳濡目染,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的Aylward对很多问题都很好奇,她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像兄弟姐妹一样,长成金发碧眼,反而和自己的这主人一家一样,是黑头发黑眼睛。
    

    这个疑问,她在成年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当保姆的过程中,Aylward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又一大乐趣:
    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
    因为喜欢孩子,保姆这项他人眼中的苦差事,Aylward却甘之如饴….
    出生贫寒,文化程度不高的Aylward,就这样一边当保姆,一边去教堂修行,除了孩子和上帝,她没有爱过别的人….
    

    1929年,27岁的Aylward偶然听到一个消息,中国内陆传教协会需要招募传教士去远东传教,
    对教会活动无比虔诚的Aylward立刻报名参加了,
    在她看来,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
    然而,有一点却让她差点被刷掉:
    受教育程度实在太低….
    中国内陆传教协会的负责人对Aylward认真地说到:
    “女士,在我看来,您的英文水平尚且需要改进,中文是一门更晦涩难懂的语言,而且方言众多,我不认为您可以胜任这份难度极高的工作…”
    负责人的言辞挡不住Aylward的满腔热情:
    “我喜欢儿童,我会努力学习提升知识,也能去给中国人教英文,能传播福音!让我去吧!”
    禁不住Aylward的一再恳求,最终,传教协会收下了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女士,
    为了让Aylward能胜任中国的工作,教会还是先安排她去伦敦富人区一户爵士家里练习标准英文,
    Aylward刻苦地学习,一年下来,很快就能说一口标准的牛津腔英语。
    

    Aylward一边提升自己的知识,一边静静地等待去中国的机会,
    一次圣公会聚会,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一位老传教士Jeannie Lawson年满73岁,想退休回英国,却无人接替,
    Aylward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Lawson:
    “我来接替您!”
    1930年10月,Aylward告别英国的亲人,只身踏上了前往中国的传教之路。
    身材瘦小的Aylward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一生,将就此改变….
    那个年代,从英国到中国是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路途,
    她先坐船到了荷兰海牙,又转道铁路到达苏联,然后坐西伯利亚铁路一路颠簸,历经艰辛终于到了天津….
    

    之后,Aylward又跟随一个商人,火车转长途汽车,几经辗转,终于到到了目的地:
    山西阳城。
    Aylward在城里转悠了很久,总算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老传教士Lawson的家,
    这是一处大院子,却鲜有外人光顾,原来,Lawson在中国住了快50年,她汉语流利,甚至还能讲很多山西话,但老太太性格古怪,独来独往,也不怎么跟街坊邻居们打交道,但更别提传教了。
    Aylward来办交接,同时她也满腔热情地坚信,要跟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用真心去爱他们,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而不是一味宣讲教义….
    为了更多接触当地人,Aylward想了个法子,
    她把院子改成客栈,招待往来的骡夫,只收很少的费用,借着这个机会,Aylward可以更多接触中国人,锻炼沟通能力,也向往来骡夫宣讲教义….
    她把这个客栈起名为“八福客栈”,
    

    一开始,当地人因为不待见老外,把“八福客栈”称为“洋鬼子开的黑店”,
    然而,Aylward不气不恼,她坚持收很少的费用,招待往来的骡夫,一面抽空向他们宣讲教义,
    虽然没有几个骡夫听进去了《圣经》,但Aylward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却在当地传播开来,也让当地老百姓开始渐渐接纳她….
    1932年,办完工作交接,还没来得及回英国的Lawson传教士,因此一次意外失足跌落,不治身亡。
    从那时候起,Aylward彻底在孤身一人在山西阳城打拼了,
    在阳城的这些年,因为一直喜欢孩子,Aylward收养了好几个孤儿,虽然因为皈依基督教的人依然不是很多,
    但Aylward的名声却传开了,她渐渐从一个普通的传教士,变成了一个爱上中国,全身心帮助当地百姓的“活菩萨”….
    

    1936年,在山西阳城扎根6年的Aylward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做:
    艾伟德。
    此时的Aylward,不经意间想起年少时对自己黑头发黑眼睛的困惑,不禁会心地笑了出来:
    “或许我注定就是要成为中国人的….”
    

    Aylward的传教事业也有了一些起色,有了一些信徒,她的“八福客栈”也开始有教徒光顾。
    那时候的Aylward,穿着传统的中国服装,说着偶尔夹杂英文的山西话,
    每天带着一帮孩子到处跑,不留神,还以为是一位当地的中国女老师….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全面爆发,日军侵入华北。
    战争爆发,除了占领区的民众,最遭殃的就数被遗弃的孤儿们....
    

    喜欢孩子的Aylward决定,把八福客栈的房间都空出来,收养孤儿们,
    很快,收Aylward养的孤儿数也增加到了20个之多,每天吵吵闹闹…..
    1938年,日军的兵锋抵达阳城,开始攻城,Aylward的八福客栈也中了日军的炮弹,
    眼瞅着阳城快保不住了,
    Aylward决定,带着收养的孤儿们和几名基督徒一起撤到陕西的大后方去….
    

    此时,Aylward收养的孤儿已经增加到了100多名,最小的3岁,最大的16岁,
    带着100多个孩子,长途跋涉几百公里去陕西,
    路上要翻山越岭,还要穿过日军的封锁线,渡过黄河,才能坐上转移的火车,一路过去,谈何容易?!
    Aylward毫不畏惧,她立刻行动了起来,先是通过一名国军将领和陕西西安的孤儿院取得了联系,
    对方答应接受这100个孩子,之后又寄来了一笔钱,
    但也表示,
    “没有人手能抽出来帮你们,你只能自己想办法把孩子们带过来….”
    面对一路未知的困难和凶险,Aylward对前来劝阻的阳城县长表示:
    “这100个孩子们是中国的未来,必须将他们安全转移,我是中国人,理当为同胞尽一份力…”
    

    Aylward就这样带上一些口粮,和县长派来的两个带路的士兵,领着100多个孩子出发了….
    出山西的大路几乎被日军封死,
    Aylward和孩子们只能走小路,翻山越岭,绕过日军的封锁线。
    Aylward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摩西出埃及的艰辛,
    她带着100个孩子,在山西的大山之间翻山越岭,却感到身体时时刻刻濒临崩溃。
    每天坚持走几十公里,孩子们脚力不好,有的只能大的背着小的,
    山间的小路,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因为食物有限,Aylward只能带着孩子们一刻不停地赶路,
    一些孩子精疲力尽,怎么也走不动了。
    Aylward会停下来,耐心地鼓励孩子们,给他们讲摩西出埃及的故事….
    一路上,Aylward时刻保持警醒,一有空就清点人数,
    “100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
    就这样,整整走了5天,携带的干粮已经快吃光了,
    Aylward和孩子们终于遇到了一支国军部队,这支部队给孩子们留了一些食物,还护送他们继续往黄河边上前进….
    12天过去了,一条汹涌的大河终于出现在Aylward和孩子们面前:
    “黄河!”
    (图片来自相关动画纪录片)
    

    然而,
    大家到达黄河之后,面对汹涌的黄河水一筹莫展,
    因为,河面上一艘渡船都没有….
    Aylward只能带着孩子们在黄河边上徘徊,指望有渡船出现,
    一天,
    两天,
    三天...
    第四天,大家终于等来了渡船,顺利渡过了黄河….
    渡过黄河之后,
    Aylward带着孩子们又走了两天,总算终于搭上了火车,然而,因为桥梁被炸毁,
    火车停在了一个小山村再也不能前进了,
    Aylward只好又带着孩子们下车步行,
    此时,他们缺粮断水,所有人都濒临崩溃的边缘,
    终于,前面出现了一座城楼,是陕西潼关!!
    

    在潼关,Aylward带着孩子们四处乞讨求援,总算获得了食物和水,
    稍事休整,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坐上火车往西安赶去,
    总算离大后方越来越近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
    Aylward带着100个孩子,终于顺利抵达西安的孤儿院,
    顺利抵达达孤儿院后,紧绷神经半个月之久的Aylward终于倒下了….
    她被送进了病房,恍惚中,她还在不停地问:
    “我的孩子们在哪儿?….我有100个孩子….”
    医生安慰她:
    “孩子们一个都没少,你可以安心养病了….”
    之后,Aylward在孤儿院的医院休养了几个月,总算缓了过来。
    恢复健康后的Aylward没有闲着,她探望了自己收养的100个孩子,
    告别之后,她又独自踏上了,属于她自己的抗战旅程,
    之后的几年,
    她的足迹辗转中国各地,
    时而在眉县难民营帮助救治难民,
    时而在成都教授中国年轻大学生的英文,
    时而又到前线战地医院做志愿者....
    她从一个普通的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变成了用尽全力支持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白皮肤中国人….
    抗战终于获得了胜利,Aylward的身体却在颠沛流离中,几乎被累垮….
    1948年,Aylward以中国人身份申请了英国签证后回故乡治病,
    这一次离开后,她再也没能回过大陆,回过她生活多年的山西阳城….
    1949年,Aylward回老家养病,
    她传奇经历被一位记者偶然得知,采访Aylward的时候,这位英国出生的中国人总是不按捺不住,常常讲出中文来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思….
    之后,她的经历被英国作家Alan Burgess写成了小说《小妇人》,在英国引起轰动。
    

    1957年,Aylward的故事又了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将其改编成电影,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主演,名字叫做《六福客栈》....
    (英格丽褒曼的《六福客栈》)
    

    此后几十年,她继续从事孤儿院和慈善事业,时常对记者谈起对第二故乡中国,深深的眷恋。
    

    1970年,Aylward在台湾省处理孤儿院事务后病逝,
    安葬时,按照她本人生前遗愿,她的头朝向大陆,以表达她本人对大陆深深的眷恋….
    

    Aylward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小妇人”,
    她却用伟大的行动,诠释了,
    真正的爱,没有疆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