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袁吉六跟毛泽东是什么关系?他也是毛主席唯一题写墓碑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9-02-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毛泽东?你要干什么?”
    “我不明白。”
    “什么不明白?”
    “我的作文,为什么只得40分?”
    “你还问我?”
    “袁老师打的分,我不问袁老师问谁?”
    “好,既然你问我,那我就告诉你!你这个作文,就只值40分!”
    
    ……
    这是早几年湖南卫视热播剧《恰同学少年》中的一个场景,发生冲突的两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国文教师袁吉六。
    袁吉六,榜名仲谦,派名士策。同治七年(1868)生于湘西保靖县袁家坪,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丁酉科举人,一生矢志教育,不入仕途,在一师范期间,他曾担任青年毛泽东的国文教师达5年半之久,对毛一生影响巨大。
    1936年,在延安,毛泽东对前来采访他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饶有兴致地谈起了他在一师时的生活“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师,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他嘲笑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用字。所以,我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
    30年后的1964年,在中南海,毛泽东用辣椒炒肉、豆鼓辣椒蒸鱼等家乡菜宴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故旧老友。席间大家因为豆鼓辣椒又聊到了袁吉六。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于是便接着说:“斯人教天下英才。”毛这时笑了笑插话道:“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则符合袁老身份。
    袁吉六出生湘西大山,勤奋好学,年青时夏夜独自在庭院读书,常常入迷,背上蚊子叮咬,不知痛痒,学到深夜,不知疲倦。他读书十分注重“道问学”,强调开拓视野,广交良师益友。他曾在《读书有感》中阐述了自己的读书观点——“登高望天,六合无碍;坐于井中,所见不大;逢人问路,不失跬步;冥然而行,举足便误。”可谓字字珠玑。据说,府试考秀才时,因家穷路远,为节约开支,袁吉六仅以包谷粑和锅巴充饥。
    到了考点,因旧时考试时间较长,为避免考试中途饥饿难耐,便在衣袖内藏了几块锅巴,等到进场搜身检查时,被监考官发觉,以为是舞弊用的夹带,要他交出来。这时,只见袁吉六抖了抖,结果掉出来一大堆锅巴。此事后来传开去,他便有了“锅巴秀才”的雅号。
    
    因为刻苦用功,袁吉六不仅古文功底深厚,而且文采斐然。光绪年间,湖南学政江标编选《沅湘通艺录》,其中就收有他的名文——《永顺温泉记》。此外,袁吉六诗作亦颇出彩,其《过洞庭湖》诗云:“挂席舟生翅,飞到巴陵县。妒杀浪花高,君山看不见。”其《桃源舟次》诗云:“莫问仙津路,推蓬望晚晴,岸高新涨退,山尽大江平。堤树别来长,水禽飞且鸣,穷途归棹早,翻幸我无成”大有唐人遗风。
    1913年,声名在外的袁吉六在老乡陈润霖的邀请下出任第四师范国文教师,后四师范并入一师范。袁吉六开始在一师范教授国文。袁吉六教学极严,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曾如此回忆他的老师“袁先生讲课很有神气,但批分扣得太紧”。
    周谷城还说,第一次作文批改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得了60分,其他人都不及格,最少的只得5分。他在作文中,不小心用错了一个字,袁先生便从文字演变说起,引经据典,详细分析,最后光尾批就写了1000多字,比他的作文还长。使他大为钦佩。
    少年时的毛泽东,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深受袁吉六喜欢。但在为文风格上二人却分歧甚大。毛泽东喜欢的是新闻体、梁启超,而袁吉六最讨厌的偏偏就是这梁启超。他觉得梁不过一空头大话专家,知一言十,叽里呱啦,要文采没文采,要内容没内容……一个倔强如牛,一个如牛般倔强,结果师生二人便有了文章开头的冲突。但不打不相识,经此一事,师生二人更加了解,袁吉六愈加喜欢毛泽东,毛泽东也愈加敬重袁吉六。
    袁吉六告诉毛泽东“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并给他开了一串书单,其中以经典的唐宋八大家文章和桐城派古文为多。当发现毛泽东购买的《韩昌黎全集》错讹百出时,袁吉六又主动将自己批校的善本《韩昌黎全集》借给毛泽东。据袁吉六之子袁诚说,1949年,其在家中翻阅旧书时仍不时能见毛泽东当年借书的小条子。后来袁吉六逝世,毛泽东还亲自为其题写碑名,据现在的相关资料,这也是毛一生唯一为人题写的碑名,由此也可见师生二人感情之笃。
    袁吉六一生教学,桃李满天下,在他所教学生中了,除了非常有名的毛泽东、周谷城外
    ,尚有一些不太知名,但在他帮助下后来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苗族学者石昌松就是其中一位。
    
    光绪二十五年(1898),石昌松在永顺府试合格,取得报考秀才的资格,同考的两名考生因听说他从业于袁吉六,才华过人,担心他考中占了名额,于是便向曹学台举报石昌松“冒籍”。所谓“冒籍”大约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转移户口。
    曹学台闻言大怒,不作调查,当即就令除名,幸得同寨秀才石文岚托人带信给袁吉六,袁听说后,连续步行两天,从保靖赶到永顺,一进门就质问曹学台,并为石昌松作证,说其虽跟着父母在乾州谋生但籍贯确是保靖无疑。曹学台见有袁举人作证,且证据确凿,便收回成命,恢复了石昌松的报考秀才资格,结果石昌松不负众望,金榜题名。
    而诬告他的两名考生却名落孙山。袁吉六知道后十分高兴,当即题诗两首。一首嘲讽诬告者“横理实难容,能冠众苗童;气坏两小子,才拔石昌松。”一首嘲讽曹学台“可惜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不斩曹,因此留下奸孽种,践踏人才实难逃。”光绪二十九年(1902),石昌松在长沙考中举人,后还经袁吉六介绍与何叔衡等相识,并一起参加了“船山学社”,于教育颇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