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泌。 李泌,唐代奇才。他以卓越的才具,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遗憾的是,他本可以改变大唐命运的两条大手笔良策,却未被采纳。 以迂为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 756年12月,安禄山叛军气势汹汹!忧心忡忡的唐肃宗咨询李泌:怎么办? 李泌与肃宗亲近,为时人所羡慕! 李泌首先指出了安禄山集团的弱点: 1、安禄山叛军所掠夺的财物,全部都运回范阳老家。他显然不能大事! 2、叛军虽多,多是胁从者。真心跟着安禄山干的人不多。 因此,如采纳他的方略,不出两年,"天下无寇“! 肃宗忙问“何故?” 李泌提出他的计策: 1、叛军的命门:叛军真心追随者不多,因此,有才具,安禄山又敢用的将领,不过也就那么几个人: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安忠志、阿史那承庆。 2、三部曲,抓住叛军的命门: 李泌的策略已迂为直,却杀气十足。 (1)、制敌:李光弼出井径,威胁叛军老巢;郭子仪入河东,威胁政治中心长安。 (2)、疲敌:陛下大军驻抚凤为机动力量,配合郭子仪、李光弼。叛军救范阳,我们就打长安;叛军救长安,我们就打范阳。如此,让敌疲于奔命。 (3)、歼敌:疲敌目标达到后。建宁王率大军,先端掉叛军老巢!最后,再一起合击洛阳、长安,彻底平定叛乱! 这一方略,抓住了叛军的命门:首尾不能相顾! 安禄山起事后,集中兵力快速攻取两京,胜利虽大,却有隐患。 此时叛军的态势,似一条长蛇。老巢范阳和政治中心长安相隔千里,首尾难顾。 唐军从山西可以同时威胁叛军的老巢和政治中心长安、洛阳。 这样,内线唐军可以只走很少的路,就让外围的叛军千里奔波,在疲劳中战斗力被削弱。 同时,决战阶段,唐军可以先端掉叛军老巢,干净彻底地平叛! 可是,“长安人”唐肃宗想家,执着于“晨昏之恋”,觉得这个方略太“迂”,决定采取直接进攻,先恢长安、洛阳,再慢慢平叛! 李泌的谋略被采纳的多,但”见效慢“方略的都未被采纳。 ![]() 李泌预言道:“收复两京,应该肯定可以达成。但敌人老巢尚在,"贼必再强,我必又困”。 因为:唐军所依赖的,是西北兵,怕热不怕冷。现在是春季,我们攻取长安、洛阳后,马上进入夏天,我们的士兵受不了,战斗力减弱。到时,敌人一定又会杀回来。这样,反反复复,恐怕很难彻底结束战争了! 西北兵虽彪悍,但难耐酷暑。 后来平叛战争的发展,确如李泌所言。 唐军收复两京,但叛军主力保存。双方来回拉锯,最后,唐军精疲力尽,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余党。 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关系极大! 藩镇割据,成为大唐始终未能摆脱的噩梦! 恢复府兵制,建设强大中央军 藩镇割据,唐天子头疼不已。 要想彻底改变局面,就要从制度上,建立强大的中央军! 李泌,提出了恢复府兵制的建议。 1、过去府兵制无法实施的原因。 早在唐肃宗时,天子就想恢复府兵制,当时的李泌认为时机不成熟,劝阻了。 唐初的府兵制,兵民一体。没战事时,大家在家里耕地,轮番宿为。有事时,让卫将带兵集合,以天子委任的将领集中指挥作战。战事结束,大将回朝当官,士兵回家种地。 府兵制,朝廷不养兵,将领不掌兵。 可是,随着对外战争加剧,主要劳动力从20岁到60岁经常服役,同时,均田制破坏,徭役繁重,这些府兵家往往破产。最终,府兵制难以维系了! 2、恢复之策。 没钱,就不可能启动府兵制。 ![]() 唐肃宗要恢复府兵制,被李泌制止,很简单:没钱!而李泌建议唐德宗恢复,原因也很简单:两税法实施后,有钱了! 要强行恢复均田制不可能,但以建立强大中央军为目的,一定范围内实施府兵制可以!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政府出资铸造农器,借耕牛、种子给边防军镇,让他们募集戍卒,开垦荒田。关中土地肥沃,这些戍卒在此耕地肯定会富裕起来! 2、先富带动后富,关中富强! 戍卒都有期限,三年期满后,就要更换。 但是,这些人都富起来了,当然不愿意走呀! 正好,不愿走的,可以留下来。他们耕的地,就给他们做永业田! 他们的亲戚朋友知道这边富裕,也都会迁徙过来! 这样,关中疲敝之地就变成富庶之地了! 在这些新开发的土地,我们就能重新实行府兵制了! 重建强大中央军,需要制度保障。 这些人原本就是边兵,战斗力也强,一支新的强大中央军就建设起来了! 唐德宗听完大喜:“如此,天下无复事矣”! 可惜,不知何故,德宗大喜后,就没有下步动作了。 相反,一心求快的唐德宗让宦官统领战斗力较强的神策军为中央军,结果···宦官坐大,天子连中央军都调不动了! 神策军被宦官把持后,天子更无权了! 唐天子试图以“见效快”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