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修昔底德的记载不可能没有偏见和不带感情色彩,他有他自己的选择和铺陈资料的方式,但这不等于他是在有意虚构事实。他要从收集和记述当代的具体事件中来体现人类普遍的...
回顾夏鼐与李小缘两位先生的交往,虽然他们年龄有十余岁的差距,学术旨趣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交往中以诚相待,为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历史细节。 夏鼐(1910—1985),考古...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通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朱希祖在北大史学系讲授史学史的讲稿,也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中国史学史讲义。他从建设新史学的需要出发,对中国古代史学进...
【党史钩沉】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了民族工作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干部工作以及民族工作的...
顾颉刚一生两次去甘肃,第一次是1937年9月29日至1938年9月9日(其间两次赴西宁约20日),考查甘、青两省教育。第二次去甘,是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邀,于1948年6月17日至12月7日赴兰...
1946年10月19日,时年66岁的史学家陈垣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这天他从北平飞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年会,他的长子、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乐素携长孙陈智超从杭州赶到南京明...
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哺育和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史家不断献身于通史编纂的名山事业。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赓续薪火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
【摘要】 西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以比喻类型作为区分史家的依据。以此为启发,从章学诚和戴震各自的一个早年回忆入手,可得出一个推论:章学诚的“语言一思维”习惯带有隐喻型的...
1975年,唐先生投身了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谓吐鲁番出土文书,是指1959年到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卓两地以及乌尔塘和交河古城发掘清理...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陈垣与岑仲勉学术交谊述略;二是分析陈垣对岑仲勉著《元和姓纂四校记》的作用;三是有益的启示,陈、岑的交谊是淡薄名利的君子之交,值得我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