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2)


    三、经述:立意转化与叙事建构
    彝族传统文化除了在民间耳口相传之外,主要就是通过毕摩撰写经卷利用文字传承。彝族毕摩是彝族社会的宗教活动者和文化书写者。彝族毕摩经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即祝、咒、述、劝。前两项体现出宗教活动的心理慰藉价值———祝福生者和死者,诅咒敌人和鬼怪,后两项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规范的价值———记述世间万物、天地日月、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的来源,规劝社会成员向善向好。这四种功能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杂糅在一起。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的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于2009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四十七卷《彝族物源神话》是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收藏的彝文文献翻译整理而成,共分为:人类起源、物种起源、祭祀经和人物故事四部分。本文论述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便是该卷中人物故事之二的“仁宗的故事”,因为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基本上是与《三侠五义》中的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换皇娘”一致的。《三侠五义》中讲到的主要是:刘妃为了能成为正宫娘娘(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设计陷害先生育的李妃(谎报皇上李妃生下的是怪物狸猫),李妃被打入冷宫,李妃之子被宫人带出皇宫交给八王抚养。不几年,刘妃所生儿子病死,皇上无子,便从八贤王那里过继所谓三世子(实为李妃所生的皇长子)立为太子,后成为宋仁宗。最后关于狸猫换太子的真相一直要到第十九回“巧取供单郭槐受戮明颁诏旨李后还宫”才大白天下。“仁宗的故事”讲述的是二妻用狸猫换走太子并将之放入河中淌走,太子被救起,经历一番磨难后打回皇宫取代父皇成为新的皇帝即宋仁宗,经包丞相讲述真情,一家相认团聚。
    而在彝族“仁宗的故事”中,全文采用五言诗体形式,共17段366行1830字,便讲完了整个“狸猫换太子故事”,只是这两者之间有一些异同,列表如下:
    
     由于石玉昆是讲“包公案”的说书人,正如满族子弟书《石玉昆》中所说“编来宋代包公案,成就当时石玉昆。”石玉昆成就的《三侠五义》主要讲述的是包拯的神奇出生和精明断案,所以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主要歌颂的还是包拯铁面无私审理皇家案件,所以对于宋仁宗的经历是较少着墨,而彝族毕摩经卷中的“仁宗的故事”仁宗成为了主角,因此对仁宗的出生及经历篇幅较多(13段),而包丞相只是成为了陪衬(3段),这种处理其实是与标题相关的,因为故事是围绕仁宗展开的,所以诗中讲述了仁宗出生后的各种磨难和遭遇。
    彝族毕摩经卷中的“仁宗的故事”里主要宣扬的善良和孝顺的主题,虽然仁宗的出生、经历非常曲折苦难,但是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故事中无论是三妻(仁宗母亲)还是利哈利(仁宗妻子)、还有仁宗都是非常善良的,仁宗母亲———“诚心祈祷说:/‘如我无儿女,/我的两个姐,/但愿能生育,/承祖传香火。’”仁宗妻子并未因仁宗当时是讨饭人而看不起他,反而心甘情愿嫁给他。仁宗的养父母去世后,由于他的善良,家里的田地全部让人骗走了。孝顺体现在仁宗得知生育自己的母亲还在,虽然未曾养育过自己依然用自己的宝扇治疗生母的眼疾,眼睛治好后,他马上跪下认亲。有趣的是:这个在民众间和民间艺人之间流传的故事为何被远在西南的彝族毕摩记入了自己的经卷呢?因其传奇性,该故事流传范围极广,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流传者的不同意图进行再创作未尝不可,《三侠五义》原本主题是“公案+侠士”来整饬社会现实、弘扬社会正义,而到了彝区结合彝族历史文化传统,“公案”与“侠”的主题在彝族传统文学中就根本是没有出现过的,解放以前彝区出现纠纷基本上都是在民间经过德古进行调解完成,而且在彝族传统社会没有侠这种分类,只有武士的分类;那为了落地生根,就只有结合彝族传统社会中重要而且恒久的劝善主题展开,才能适应彝区社会的文化环境,因此彝族毕摩经卷中的“仁宗的故事”与《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虽然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是所宣扬的主题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因时因地变异的结果,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学借鉴和融合的结果。毕摩想借此故事来告诫后人良善之人必有好的结局,良善的三妻、利哈利、乞丐(仁宗)都有了完满的结果:分别成为了太后、皇后、皇帝。
    彝族毕摩经籍里“仁宗的故事”虽然是毕摩用彝文记述的故事,但是其中的关于仁宗出生和人生经历的故事情节虽有一些神奇的成分,但是还是反映出了一个勇于抗争的英雄帝王形象,具有民间故事和神话的相类似的叙事类型。最重要的是“弃婴”叙事类型。古希腊关于“俄狄浦斯”的神话传说中,俄狄浦斯成为弃婴,最终经历一番周折后,自己又回到自己的王国最终取代自己的父亲做了忒拜王。后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据此写了著名的剧本《俄狄浦斯王》。在“仁宗的故事”中由于宫廷中妃子之间争后位,人为地让仁宗从生下来就变成了弃婴,他经历很多磨难之后,最终也“举旗抗朝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逼自己父王下台,自己做了皇帝。由于这个故事在彝区流传的时间比较短,且较早被毕摩用文字固定在了毕摩经卷当中,因此故事情节较之流传广远和深思熟虑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显得单薄一些,但是却有惊人的相似:弃儿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帝王,相对于《三侠五义》中的比较符号化的仁宗,彝区的“仁宗的故事”中的仁宗这个人物更加丰满鲜活。“弃婴”类型民间故事,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教授萧兵在其专著《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中专辟一章“弃子英雄·磨练与考验”,其中将弃子英雄分为两类:“山野-物异”型与“河海-漂流”型。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也指出,英雄有一个出走和回归的过程,出走是为了磨砺自我,最后在异地经历了考验和挑战以后,得到神物的帮助,最终会回来成为国王。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宙斯,中原周民族始祖后稷等都曾经是弃婴,然后经过一番磨难最后成为了王或英雄。就连彝族自己的神话传说中“支格阿龙”(或“支格阿鲁王”)也都是弃婴型的故事。与支格阿龙“山野-物异”型(支格阿龙生下来后不吃母奶、不穿母衣,因其怪异而被母亲抛弃于悬崖)不同,“仁宗的故事”是“河海-漂流”型的(仁宗生下来后被掉包抛弃于黄河,成为一个漂流儿)。其次,关于弃婴型故事中的“狸猫换太子”亚类的,有高贵血统的婴儿生下来被人掉包替换和扔弃、最终一番磨难或奇遇后又华丽回归,在中国的多民族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体现,如:彝族的《淌来儿》、傣族的《朗鲸布》《粘巴西顿》、藏族的《娶杜鹃鸟的故事》、傈僳族的《寻找母亲的故事》《寻找太阳头发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弘扬的都是善恶有报的因果轮回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