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脆弱漆器文物的包埋保护探索


    脆弱质文物是考古现场出土可移动文物中的大类,脆弱文物主要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构成文物材质的不稳定性;二是所载信息的易损性。考古出土文物发掘前长期处于较稳定的封闭环境中,在这种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物埋藏环境文物处于恒温、缺氧、避光、抑菌的良好环境下,其腐蚀速率逐渐趋缓,起到了相应的保护文物作用,使得文物得以长期保存下来。当文物被发掘出土后,地下文物原有的稳定、平衡保存环境遭受到破坏,此时,文物与地上新的保存环境之间会经历一个相互作用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处理,文物就会产生各种劣化现象。
    考古出土的漆器作为亲水性有机质文物,由于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埋藏了近千年,受到地下水、盐类及微生物等的侵害,出土后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糟朽、饱水等病害。文物的埋藏环境根据其含水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饱水环境、潮湿环境和干燥环境。漆器出土后依据其保存状况和本身含水量的多少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饱水漆木器,另一种是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缺饱水状态漆器。
    饱水度高的漆器普遍具有腐朽度高、漆膜薄、胎体易朽烂等特点。在饱水漆器出土数量最多的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很多漆器严重糟朽,胎体完全腐朽,仅剩漆膜,单一墓葬可出土5平方厘米以上残漆膜成百上千片,但多为饱水状态,如保护修复不及时、管理不当,漆膜将在库房中自然干燥,易发生卷曲、变形等现象,甚至腐烂于库房中,对研究和展出十分不利。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山西等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漆器,由于埋葬环境潮湿而缺饱和水,这些古代漆木器在长期的埋葬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降解流失,使得胎木强度减小。由于缺乏大量水分充填在胎木孔隙中,加之外部缺少水浮力承托,所以在腐朽过程中,器物由于失衡变形而坍塌,或胎木腐朽殆尽而漆皮无处依附,漆皮起皱卷曲,有些则只剩下扭曲变形的杂乱漆皮,乃至成为碎片,胎木已不复存在。因此保存下来较好的漆器较少,而这些器物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播及军事活动却有很重要的价值。
    01
    脆弱漆器文物保护研究热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科学研究者对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果。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漆器进行检测分析和保护修复两大方面。对漆器的检测分析涵盖了从漆器的材质分析到漆膜的形成、降解、老化。保护修复包括从漆器的出土、装运、清理、脱水、加固、防腐、防霉到馆藏保护、环境影响。目前,学术界对漆器研究关注的热点和导向还有漆皮的软化、漆器含水率的测定、彩绘病害研究和漆器修复、制作工艺等方面。
    对于南方饱水漆器来说,脱水加固是保护修复的关键环节,并用有系统性的物理和化学保护方法,而在北方干燥地区,大量漆器出土时已变成一堆碎片,留存下来有保护修复价值的器物已不是很多,因此并未形成系统的保护方法。北方出土糟朽漆器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将卷曲开裂的漆皮进行回软平整、再加固定型或加固回贴使其具有相当的弹性和挠曲性使其不再恢复至原来的收缩状态。对于存在胎体的糟朽漆器,可以通过漆皮回软、加固、粘接等程序进行保护修复,而对于糟朽严重,胎体腐朽仅剩漆膜的漆器文物,则需要在漆皮回软加固后,重新选择胎体进行粘接,并寻求物理方法进行定型。蒋成光等人选用棉纸为胎体根据漆膜大小设计了四角镶嵌永磁铁的有机玻璃板,将加固后的漆膜夹于板内以防止再次变形,方便保存和展出。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漆盘等平面器物,漆耳杯、漆盒等立体文物则无法用此方法展示。
    02
    环境对脱水材料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经过脱水后的器物状态并不稳定,水溶性和溶剂型脱水材料极易与环境产生交换,出现吸湿、吸潮、酸化等现象,这些问题会导致脆弱漆器文物的强度降低,出现霉菌和其他病虫害。为提高文物的环境适应性,一般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在脆弱漆器文物表面涂刷B72等表面封护剂,使其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连续透明的膜,对文物表面进行封护避免其受到环境影响。
    二是将文物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并对文物展藏环境的温湿度进行严格检测。
    这些措施的采取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文物保存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恒温恒湿箱无法满足体量较大的脆弱质文物空间要求;B72在文物表面涂刷过多会引起严重的炫光,影响文物外观及展示效果,涂刷过少则在文物表面无法形成一层连续的膜,不能隔绝环境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将脆弱质文物封闭保护到具有可逆性的透明材料中,这样既不影响文物外观,又可以避免文物受到温湿度、病虫害等来自环境的影响。
    03
    包埋保护方法及应用
    脆弱漆器文物进行包埋保护,其原理在于将漆器文物镶嵌于透明包埋材料中,使文物呈“琥珀”状封存。这样不仅使漆器文物隔绝空气、减缓漆器失水速率,避免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交换影响漆膜,而且免于微生物、虫害等的侵蚀,最大程度降低来自环境的影响。对于北方地区出土的糟朽漆木器,可利用包埋材料为漆膜制作可附着的胎体,再进行包埋保护。这样不仅保存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而且利于文物的展示保藏。
    这种包埋材料是在实验室中以石蜡为原材料合成的水晶蜡作为包埋保护方法的支撑材料。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蜡状固体,具有稳定、安全、可逆、具有一定强度和柔软度等特点,在文物保护中常用于封护、翻模使用;但它有具有透明度不高、熔点低,油度太大等缺点。针对以上缺点,在石蜡中加入橡胶等物质对其进行改性制成透明包埋材料。改性后的石蜡在其凝固后成为富有弹性的透明胶状物质,具有无色、无毒、无害、富有弹性和熔点高等特点。
    这种材料也为胎体朽烂的脆弱文物寻找支撑体提供新的思路。目前,脆弱文物的支撑体一般使用文物本身附着的泥土或选用石膏、原子灰、硅橡胶等材料脱模制作新的支撑体。这些支撑体的选用均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点。
    脆弱质文物具有胎体强度低、材料脆弱的特点,对新的支撑体提出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透明度便于观察以及具有可逆性等要求。选用文物本身附着的泥土为支撑体,虽然具有一定强度,但是无法观察文物附着面的状况;以石膏、原子灰为材料的新支撑体强度太大,柔软度不高可能会对脆弱文物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而硅橡胶虽然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一定的支撑强度。但其透明度不高,易发黄。
    水晶蜡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不仅具备以上条件,并且不与文物材料发生反应,操作工艺简便,可灌注定型;具有良好的耐光老化能力、老化后不变色,可用竹刀剥离。使用水晶蜡做文物支撑体可方便对文物进行360°立体观察,有利于文物的展藏研究。
    ▲城阳城彩漆竹席包埋保护效果图
    目前已将这种材料和方法应用到城阳城出土饱水彩漆竹席保护工作中,并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将竹席浸泡在化学材料中置换多余的水分子后,在竹席表面涂刷一层隔离剂,再将处于熔融状态的水晶蜡灌注于竹席表面,待其凝固定型后夹在两层钢化玻璃之中。
    文物因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蕴含多种历史信息导致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可逆性和可在处理性成为选择保护材料的重要原则。包埋保护方法所采用的水晶蜡是对现有保护材料进行改性后具有强度、弹性、无色、无味等多种优点的透明胶状材料,该材料可用竹刀进行物理剥离,具有良好的耐老化和可逆性,符合文物保护材料的要求。包埋保护方法及材料的使用,不仅便于糟朽漆器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也便于在博物馆进行展示收藏。其解决了脆弱质漆器文物保护展藏的难题,也为相关的脆弱质文物的保护提供新的参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