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 | 考古遗址中人类遗骸的价值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24/12/29 12:12:17 未知 张雅军 参加讨论
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现在被称为“人类骨骼考古学(Osteoarchaeology)”,这门学科虽然属于生物学科范畴,但因其来源于考古遗址而与考古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针对考古遗址的研究,如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归根结底是探究人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及产物,从而阐述人的历史,离开了“人”这一主体,其他单纯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从这点上看,“人”或者“人骨”对考古学的研究是必不可缺的。那么,这些人骨有什么价值、具体能提供什么信息呢? 身份的认定 对人骨进行性别、年龄的鉴定是判断一个遗址代表的古代社会关于人口构成、葬俗、埋葬属性及讨论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等问题的基础。比如,早期大汶口文化墓地流行同性合葬,而晚期普遍有男女成对合葬现象。这种埋葬形式的早晚区别应该具有不同的含义。另一个例子,如陕西秦始皇陵附近一个乱葬坑中发现的百余具人骨,从埋葬地点和少量遗物推测,这些人可能是修建秦始皇陵园工程的劳工。对人骨的性别年龄进行鉴定后,发现都是属于15~45岁的男性个体,对该埋葬人群为劳工的性质给出充分的证据。 面部形态的表现(种族人类学的研究) 这是人骨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人类头骨上的一些特点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或不同种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形态特征来判断人群之间的相对亲缘关系,进而追踪人群的来源、迁徙和融合。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内一直有所使用,而且在大学的课程中也在教授。但这种方法在西方基本被摒弃,一是涉及“种族”这个敏感词,二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并不承认人群的体质因不同的种族而存在差异。 骨骼上再现古人的风俗习惯 有些人群会因某种风俗习惯或文化认同而有意改变骨骼的正常形态。例如,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居民流行拔牙风俗,被认为与成年和婚姻资格的取得有关。有人认为拔牙与原始人类对生的宗教观念相关,拔牙目的是让祖先的灵魂进入体内,使未成年人获得重生。又如一些头骨上发现的穿孔现象,被推测是从死者头骨上取得骨片作为辟邪物。这些都是从人骨表现出的生物属性特征探讨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话题。 骨骼能反映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 有些疾病可以导致人骨骼上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根据他们发生的频率来推测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或劳作方式以及社会的生业模式。比如,从牙齿的磨耗、牙齿生前脱落及颌骨骨质隆起可以推测人类的食物结构、食物加工技术和进食的方式等行为特征。又如对骨关节炎出现位置的调查能够提供关于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的一些信息。这项调查常常用来对比采集狩猎人群和农业人群。 此外,骨骼上的创伤能反映出个体生前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和致死原因等。创伤发生的模式和概率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方式和社会关系等都有关系,因为不同经济类型和文化的人群面临的威胁是不同的,创伤还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程度。 除了骨骼人类学的研究外,还可以从人骨取样进行古DNA研究、碳氮同位素的食物结构分析、锶同位素追踪人的迁徙以及碳十四测年等。因此,考古遗址有人骨材料发现后,不再仅仅是体质人类学学者孤军奋战,而应该是涉及骨骼人类学、遗传学、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全面再现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包括体质形态、健康状况、饮食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人群的溯源与迁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百万年前猛犸象藏最古老DNA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