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东北地区控制权 国共各出奇招争抢“张学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15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早在日本败局已定、还未投降之际,国共双方就已经把目光投向东北大地。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有着完整工业布局的区域,也是全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西接蒙古,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如中共控制东北,就可以背靠苏、朝、蒙,南与冀热辽解放区以及整个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摆脱长期受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从而取得战略决战的有利态势,并且可有一个巨大的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反之,如国民党抢占了东北,中共的华北解放区与苏、朝、蒙的联系将被切断,华北解放区将处于国民党南北夹击之中,战略态势将对中共极为不利。所以,无论双方谁在东北站稳脚跟,在将来争夺全国的斗争中都会极为有利。 在这种态势下,国共双方想到了同一个人--仍在囚禁中的少帅张学良。周恩来在参议会上大声疾呼:释放张将军回东北!国民党内部也有人向蒋介石进言,张家父子在东北经营多年,势大根深。如果起用张学良,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牌的决定权给了蒋介石-- 第一张牌:国共分别派出张学铭、张学思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注意到了处在军事真空地带的东北在战后政治天平上的重要性,因此,东北的接收便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 当时,国民政府内让张学良率兵回师东北的呼声很高。蒋介石也明白此举对国民政府来说乃是上上策!如果让张学良出面率旧部--东北军回师东北,东北局势可尽在掌握中。但蒋又担心张学良复出后,会放虎归山,失去控制。正在蒋介石左右为难之际,中共向蒋介石提出了建议,请张学良回东北执掌大局。中共的想法是,蒋介石肯定会派一个重要人物来东北,尽数蒋系中重要人物,唯有张学良与中共有很深的渊源。西安事变前,双方曾有过很好的合作,张学良来东北要比别人来更容易合作。但中共此举,却让蒋介石疑虑顿生,马上想起西安的枪声。一贯优柔寡断的蒋介石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并为防止意外,将张学良秘密押送台湾。 虽然张学良回东北的提议遭到了否决,但蒋介石鉴于张氏父子在东北经营多年,影响颇深,还是亮出了张家的一张牌--张学铭。 张学铭是张家的二公子,张学良的同母兄弟,从政多年,此时年富力强,在东北上层人士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蒋介石特意任命张学铭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议室中将主任、东北行辕参议室副主任、中将总参议等职务,期望利用张学铭在东北社会的知名度顺利打开接收东北的局面。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张学铭却拒绝了蒋介石的任命,不来上任。 此时的张学铭对蒋介石已经不抱任何幻想。西安事变后,东北籍人士除个别带兵将领如于学忠、何柱国,蒋介石不得不利用外。其他人不是被清除,就是备受欺压,前途无望。张学铭曾任天津市长,也算一方大员,但自张学良被囚禁后,张学铭便淡出了蒋介石的视野。即使在全面抗战的危难时候,需要各方精诚团结的时刻,蒋介石也没想起用张学良这个在东北有一定影响力的弟弟,反而派人监视,处处限制与提防。 8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早已令张学铭心灰意冷。如果此刻,蒋介石能给张学铭一些实权,没准他也能重新出山。但三个职务,都离不开参议二字,让张学铭明显看到任命背后蒋介石那不信任的目光。所以,张学铭对蒋介石来个不理不睬,躲在天津看蒋介石的热闹。 与此同时,中共也打出了张家另一张牌,那就是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张学思早在1933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来东北前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平西分区任参谋长。被派回沈阳后,不满30岁的张学思被任命为辽宁省主席兼任辽宁省军区司令,这两个职务按古代来说,那叫做封疆大吏,军政大权一把抓。年纪轻轻被委以如此重任,足见中共对张学思的信任与重视。仅此一个任命就让中共在争夺东北中占得了先机。复土还乡的张学思上任之后,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信奉正统的东北人一见张家四少爷代表共产党在沈阳主政,人心都驱向了共产党一边。张学思不负所望,充分发挥张家在东北的影响力,广泛联系各方人士,频繁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利用张家的旧关系,筹钱、筹粮,安定地方人心,迅速赢得了东北群众的好感,为中共接收东北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共第一轮出牌后,中共显示出明显的技高一筹。中共积极向蒋介石建议,释放张学良,让张学良回东北接收。这一呼吁,在东北籍人士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也在东北民众心目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东北的父老乡亲纷纷奔走相告,少帅要回来了,东北军要回来了。此举让共产党在东北民众中的影响力突然增大了很多。可蒋介石疑心重重,否决了张学良出山的提议。结果令东北籍的精英人士,包括民众对蒋介石大为失望。随后,蒋介石对张学铭的用而不信,而中共对张学思的放心重用,更令东北人心中有了比较。所以,在国共两党借用张家影响争夺东北的第一轮较量中,中共赢得了第一局。 第二张牌:国共分别派出张学良旧部 国共双方为了在东北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地位,在第二轮较量中,分别打出了张学良旧部--原东北军将领这张牌。 熊式辉宣布就任东北行营主任前,曾邀请原东北军高级将领和上层人士万福麟、刘多荃、莫德惠等谈东北情况。希望利用他们在东北多年的工作经验,为接收东北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当时,东北元老莫德惠代表在座者提出希望多用原东北军人士担任职务。为此,张作相、何柱国、马占山等原东北军高级将领遂成为蒋介石争夺东北打出的第二张牌。 张作相是辅佐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的重臣。东北沦陷后,张作相被迫辞职,在天津当寓公。期间,日伪多次派人到天津拉拢张作相,威胁利诱让其出任伪满洲国官职。坚守民族气节的张作相拒绝了日本人要求,坚决表示不给日本人办事,不当汉奸。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到了在东北社会具有很高威望的张作相,邀请他重回东北老家任职。张作相离家多年,想念关东父老,也想念这片黑土地,答应出山。但是,他没有想到,蒋介石只给了他一个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当年,张作相在东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这个虚名委员连个带兵的团长都不如。张作相灰心至极,人虽上任也只不过是得过且过罢了。 何柱国,原东北军重要将领,曾积极在东北进行抗日,在东北颇具影响力。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蒋介石希望利用他在东北军政界的影响,与苏联将领洽谈苏军撤退及筹划东北接收事宜。不料,何柱国在国民党欢庆胜利的晚宴上多喝了一些酒,导致眼睛突然失明,未能赴任。不过,也有人说,何柱国即使不失明,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副主任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马占山,原东北军的高级将领,颇负盛名的抗日英雄,曾因江桥抗战获得全国人民的赞誉。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 1946年10月,又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但他以生病为借口未去就任。后来,在蒋介石几次动员下,熊式辉、杜聿明多次电催下,他才于1947年 4月17日来到沈阳。 20日,沈阳召开欢迎马占山的大会,沈阳民众热烈欢迎曾经的抗日英雄马占山回到东北。沈阳的各界人士为表达敬意,特意制作了一面写着“民族英雄”的锦旗赠送给他。 由此可见,马占山在沈阳人气颇高。这种情形,蒋介石应该看到或是听说了。照理说,蒋介石应该特别重用马占山,让他全面主持东北事务,以马的影响力,开拓东北的新局面。可实际情况呢?表面上看,堂堂副司令,位高权重,其实也仅仅是位高而已,至于权重不重,蒋介石和马占山心里都清楚。当时,东北剿总副司令一大堆,排在前面的都是蒋介石的嫡系,最次的也是卫立煌的班底。相比之下,马占山位置最低,权最弱,根本没人听他的。可笑的是,蒋介石为了笼络马占山,给他配备了一个很能装点门面的卫队,清一色的美式军装、美式头盔、美式冲锋枪。一出门,前呼后拥的,看着挺威风,可用马占山的话说,我这个副司令也就管这么一个卫队,到了外边,放屁都不响。一个在东北高举抗日大旗的义士,一个享誉全国的民族英雄,就这样被蒋介石摆在一边白白浪费了! 中共启用的是原东北军将领万毅和吕正操。万毅18岁就投入东北军,做过张学良的少尉副官。西安事变时是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1938 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2年带领原东北军第一一一师进入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后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在进军东北的人选上立刻考虑到这支原东北军的部队。首先,万毅是原东北军的将领,而且英勇善战。其次,作为东北人,他们拥有熟悉东北民情风俗的优势地位。最后,他们都有复土还乡的强烈愿望。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考虑,万毅这支部队都是最佳选择。于是,中共中央任命万毅为纵队司令,率领从山东调的两个团,冀鲁豫调的一个团,冀中调的一个团,共四个团,开赴东北。万毅到达东北后,林彪马上委以重任,让万毅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委。第一纵队是哪支部队?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被称为万岁军的38军,四野中的绝对主力,拳头部队,由此可见当时中共高层对万毅的重视! 与此同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吕正操在1945年10月也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这个副司令可不是国民党的挂名副司令。吕正操的主要工作是全权负责东北的铁路运输,可是个实权人物!东北铁路网事实上在张家时期就已经建设完善,好多技术工人都是那时候的老人。吕正操充分利用自己曾是张家人的特点,和铁路上的人搞好关系,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为保障东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在第二轮中,国共双方不约而同打出了原东北军将领的牌,结果,原本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又输了!个中原因,一目了然,蒋介石用他们,却又不给实权,导致这些张家老将离心离德,有劲不想使,有力使不上。 第三张牌:国共分别派出东北籍知名人士 东北籍社会知名人士也是一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在东北各界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强大的号召力。所以,国共两方面在第三轮中分别打出了与张家密切的东北籍社会知名人士。国民党方面派出东北元老级人物莫德惠,共产党方面则派出了高崇民。 莫德惠早年因协助张作霖吞并吉林而声名鹊起,并为张作霖所看重,一直是张作霖的智囊型人物,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威望。即使在西安事变后,东北军日渐没落,东北籍人士在民国政坛日渐消退的情况下。他也保持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重用莫德惠,按理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实际情况呢? 1945 年10月,蒋介石任命莫德惠为东北宣慰使。宣慰宣慰,宣什么?不知道!慰谁?也不知道。做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需要的不是什么宣慰使,而是实实在在的温饱!纵观莫德惠在东北的三年,没有做过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蒋介石量材用人的本事没有,浪费人材的能力却实属一流。 反观中共方面的高崇民,早年在西安时是张学良的心腹,是张学良的幕僚机构--设计委员会主任。被共产党派回东北后,即担任了安东省主席,主持一方大权。一个宣慰使,一个省长,无需多言,国共双方的高下立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