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问题探微(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12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年 孙淑秋 参加讨论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建议 (一)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提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驱动力 一要赋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历经时代的沧桑巨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既有与当下社会合拍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也有不尽相容的社会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新发展进行文化转型,在保留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同时,注入其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其新的时代价值,服务于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彝族人对自然界充满敬畏,认为人类的产生发展与所居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把自然事物奉为神灵,并借助自然神灵的力量来保护环境。但古代彝族天人合一观是用宗教神学的形式裹缚着的[8]。对彝族天人合一观其宗教色彩可加以改造,同时拓展、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赋予其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彝族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彝族地区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 二要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出来,使它不再封存在文献典籍和人们的记忆中,而鲜活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乐于接受,这是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当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要富有时代化、现代化。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重新包装,使之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融合壮族歌舞、桂林山水实景、现代科技舞台效果等多种元素。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将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歌舞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彰显。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在旅游旺季,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二) 以协调发展为要求,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战略格局 一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犹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承担的功能虽不同,但地位同等重要。要通过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等举措,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和保障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要文化与经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文化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关系。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9]。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发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与经济相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认识也得到广泛认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纷纷立足当地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变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将民风民俗、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饮食等文化资源融于当地经济中,成立民族文化企业或发展民族旅游,既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但伴随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功能不断凸显,在发展的过程中因过于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也出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遗失,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低俗化、庸俗化、商品化等问题,导致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一个稳固的平衡点。积极寻求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比翼齐飞[10]。 三是文化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而少数民族地区内的文化在城乡和不同的区域间的发展更加不均衡,必须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补齐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内文化的协调、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突出南疆基层农村和少数民族群众这个重点,从2014年开始实施以恢复一批、新创一批、下去一批、扶持一批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恢复70余个优秀传统经典剧 (曲) 目,新创20多个剧 (曲) 目,“新歌唱新疆”重点推出20首民语言歌曲,完成100余幅以维吾尔谚语为主题的宣传画创作,按照“短平快”原则将现代文化送到老百姓庭前院落、田间地头,深受群众喜爱[11]。 (三)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明确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价值导向 一要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融合。少数民族地区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拥有大自然恩赐的旖旎风光和生态资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可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绿色文化发展的品牌,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借此传播弘扬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贵州黔东南将民间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与独特的自然风光相互衬托,构成了黔东南州极具优势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12]。 二要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资源融合,这是文化绿色发展的第一步。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如贵州黔东南民族生态旅游不仅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也给当地民族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民族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但是在黔东南州的旅游开发中,随着大量资金的注入,大规模地打造景观,无论是在景观选址还是在新修建筑中,都呈现出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利用和资源掠夺。不仅使作为民族生态旅游核心内容的民族心理机制、情感取向和宗教信仰在现代旅游消费的喧嚣中湮灭,更是对村落与田园、山水宁静和谐景观的破坏[12]。这种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并不是一条适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所以,在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的生态资源融合起来发展时,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才能既获得经济效益,又保护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资源。事实证明,只有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永续发展。 (四) 以开放发展为重点,优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外环境 一要吸收引进其他民族或地区文化,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元素。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早已被打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相互交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想不被淹没,必须坚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自觉地进行文化甄别、筛选,充分吸收、借鉴本民族以外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自身文化增添新的因子,发展壮大自己。 二要走出已有的场域,充分展示自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孕育于特定的空间,但它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已有的场域,要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精心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使之走出民族地区,走向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只有拥有了广阔的舞台,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仅能起到展示自我、扩大受众群体和扩展生存空间的作用,更有利于外部世界增进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图书出版、文化交流、团体演出、特色工艺品展览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充分利用“多元一体”的特殊属性,既有中华文化的总体风格,又有少数民族特色,走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子[13]。如云南省著名商标“园角刺绣”产品融合民间传统刺绣、剪纸艺术、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工艺,以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刺绣技术和图案造型等多种艺术,精致美观,独具特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4项国家专利、9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畅销西部省区和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14]。“园角刺绣”在传承传统手工刺绣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刺绣技术,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成功例子。 (五) 以共享发展为措施,牢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人情关怀 一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传、共承、共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传、共承、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传承、共同建设,才会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关政府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划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从业者、学者、社会组织和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参与和关注,让少数民族群众成为本民族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如贵州独山花灯可以称得上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传、共承、共建的成功典范。现在独山人都以“花灯人”自豪。在独山,无论重大节庆或是祭祀活动,唱花灯都必不可少。“人人会拿花灯扇,各个会唱花灯调”,这是独山花灯普及化最的真实写照[15]。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独山花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四进”活动。不仅为花灯的传承储备了人才,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花灯的喜爱和认同。 二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且居住较分散,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存在一定难度,城市和乡村、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公共文化资源很难实现均衡分布。政府必须下大决心、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协调保障公共文化资源的基本均等化,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尽可能地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这是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共享文化成果、成为文化的受益者和享用者的基础保障。 三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我国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供给、提升我国在国际的文化竞争力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6]。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演艺、工艺品、文化产品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发展成果的惠及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度,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如青海省黄南州依托特有的“热贡艺术”资源优势,将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让群众靠文化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文化产业带动下,黄南州人均收入不断增多[17]。呈现出群众共传、共承、共享热贡艺术的景象。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总结文化建设经验、破解文化发展困境、植根文化发展优势、弥补文化发展不足、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符合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不仅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N].光明日报, 2017-01-09. [2]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EB/OL]. http://www. xici. net/d208685921. htm. [3]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N].光明日报, 2017-01-09.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news. southcn. com/shi zheng/content/2016-03/08/content_143633328. htm. [5]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 (全文) [EB/OL]. http://finance. ifeng. com/a/20160317/14275496_0. shtml. [6] 2015年习近平传播五大发展理念的足迹[EB/OL].http://news. sina. com. cn/o/2015-12-21/doc-ifxmttme6026973. shtml. [7]苗瑞丹.关于红色文化共享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 (4) . [8]刘俊哲.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8) . [9]顾伯平.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 2005-03-02. [10]汤其燕, 余梓东.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弘扬[J].满族研究, 2004, (3) . [11]“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启动[N].新疆日报, 2015-03-12. [12]石坚.深生态视野下的民族生态旅游—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 [13]智凌燕.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与举措探析[N].中国民族报, 2012-11-07. [14]陈恒, 任维东.特色文化产业融入“一带一路”——来自云南的一线调研和思考[N].光明日报, 2015-08-20. [15] 独山花灯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EB/OL]. http://www. people. com. cn/. [16]崔楠.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扶持[N].内蒙古日报, 2013-03-07. [17] 青海省黄南州群众靠“热贡艺术”奔小康之路[EB/OL]. http://www. tibet. cn/news/focus/1506328915489. s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