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时期的王妃身份与赞普继嗣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48 《藏学学刊》(第12辑) 李沛容 参加讨论
[1]有关此问题的代表性论著,参见林冠群:《唐代吐蕃赞普位继承之研究》,《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15-164;何峰:《论吐蕃赞普继承制度》,《西北民族研究》,2007(1);张慧:《吐蕃时期赞普的婚姻与继承——吐蕃史读书札记》,《西藏研究》,1993(1):51-59;张海龙:《外戚集团对吐蕃政治的影响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1):40-44。 [2]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7。 [3]苏晋仁、萧錬子:《〈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记》,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148。 [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95。 [5]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36;强巴次仁、卓玛:《关于藏王墓数目及墓主身份的重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4):18-19。 [6] Beckwith Christopher,"TheRevolt of 755 in Tibet", The History of Tibet, ed. AlexMckay, Vol.1, London, 2003: 276. [7]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9。 [8]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外臣部》卷966,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362。赞普芒伦芒赞薨逝于676年冬,但唐人并不是在次年获悉赞普薨逝消息。据P.T.1288《大事纪年》载,芒伦芒赞死后两年内,遗体一直被隐匿于“巴拉木”,直到若桑支·彭野芸与麴·墀聂翥松二人获罪后,才为芒伦芒赞公开发丧。(《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89页)从薨逝到公开发丧过去两年,吐蕃派员到唐朝报丧又耗费一年,所以《册府元龟》载赞普芒伦芒赞薨于仪凤四年是与史实相符的。 [9]ལྡེའུ་ཇོ་སྲས། ལྡེའུ་ཆོས་འབྱུང་།བོད་ལྗོངས་མི་དམངས་དཔེ་སྒྲུན་ཁང་།1987:119. [10]刘昫等:《旧唐书·吐蕃传》卷196上,北京:中华书局,175:5226。 [11]ལྡེའུ་ཇོ་སྲས། ལྡེའུ་ཆོས་འབྱུང་། བོད་ལྗོངས་མི་དམངས་དཔེ་སྒྲུན་ཁང་།1987:120。 [12]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2页。林冠群认为,王尧等将Lha BalPho译为乞黎拔布有误,应译为拉拔布。林冠群:《拉拔布(LhaBal Pho)考》,《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96-315。 [13]林冠群:《拉拔布(LhaBal Pho)考》,《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96-315。 [14] Brandon Dotson, “‘Emperor’Mu rug btsan and the ‘Phang thang ma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 3, Tibetan and HimalayanDigital Library, 2007:10-15.作者指出赤松德赞薨逝后,其子牟如赞与赤德松赞争夺王位之事。Haarh Erik 亦认为汉文文献中对于牟如赞的记载,证明其曾位及吐蕃赞普。Haarh Erik, “TheIdentity of Tsu chi chen, the Tibetan ‘king’ Who Died in 804 AD”,ActaOrientalia 25, 1960:153-160. [15]欧阳修等:《新唐书·南蛮传上》卷222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3。 [16]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十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4):44。 [17]陈楠:《吐蕃大相尚结赞考述——兼论吐蕃宰相制度变化的几个阶段》,《中国藏学》,1997(3):63。 [18]欧阳修等:《新唐书·吐蕃传》卷216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071。 [19]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235、239。 [20]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16。 [21]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1):95。 [22]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注:《柱间史——松赞干布的遗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26。 [23]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五)》,《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4):54。 [24]《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仅载松赞干布晚期到赤德祖赞(650-763年)时期的吐蕃赞普王妃称谓,其他王妃称谓均参见《贤者喜宴》、《汉藏史籍》、《西藏王统记》等后弘期藏文史料。有关王妃所属氏族之地望,主要参考林冠群:《唐代吐蕃的社会结构》,《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25]一说在工布、波密之边境;一说靠近桑耶附近。 [26] G·乌瑞著,杨元芳译:《阿赀王国编年史(上):斯坦因敦煌资料69卷84叶的年代学与体裁问题》,《西藏研究》,1992(1):148;周伟洲:《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04。 [27]榎一雄编:《讲座敦煌2·敦煌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200-201。 [28]因藏文史籍对牟尼赞普、墀祖德赞及朗达玛时期的王妃称谓记载不详,故此三代赞普王妃略而不谈。 [29]王尧编著:《第穆萨摩崖刻石》,《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01。 [30]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8。 [31]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1。 [32]德国学者Helga Uebach 亦认为མང་མོ་རྗེ并非人名,而是一个表示“至高无上的女性”的称谓。Helga Uebach, “Ladiesof the Tibetan Empire”, Edited by Janet Gyatso and Hanna Havnevik, Women inTibet, Hurst & Company Press, 2005: 36. 托马斯也认为མང་མོ་རྗེ并非人名而是同མང་པོ་རྗེ平行的称谓。F.W.Thomas, Tibetan Library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Royal AsiaticSociety, 1951: 7. [33]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2):45。 [34]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39。 [35]长妃没庐墀杰莫赞之子早夭,墀杰莫赞亦剃度为尼,遂由蔡邦妃玛甲东噶之子继承王位。参见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86。 [36]陈楠:《吐蕃的“尚”与“论”》,《藏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66。 [37]林冠群:《拉拔布(Lha Bal Pho)考》,《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306。 [38]林冠群:《拉拔布(Lha Bal Pho)考》,《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306。 [39]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65。 [40]林冠群对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室对外联姻状况分析尤为详细透彻,参见林冠群:《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10-245。 [41]林冠群:《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载《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18-219。 [42]林冠群教授认为琛氏起源于雅隆地区是琛域古域的统治氏族。林冠群:《唐代吐蕃的氏族》,《中国藏学》,2010(2):10;另据巴桑旺堆教授2014年四川大学古藏文课讲义,认为琛氏族早期居于今下塔布地区米林县与朗县交界一带。 [43]林冠群:《唐代吐蕃的杰琛(rgyal phran)》,《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5。 [44]石泰安著,耿昇译:《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61-63;周伟洲:《多弥史钩沉》,《民族研究》,2002(5):63-64。 [45]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1):10。 [46]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07。又可参见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摘译(四)》,《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3):17-18;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15。 [47]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0:613。 [48]阿底峡尊者发掘,卢亚军译:《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57。《柱间史》成书不晚于12世纪后期。参见群培、亚东·达瓦次仁:《藏族史学名著<柱间史>的初次发现与抄本传承考证》,《西藏大学学报》,2009(4):63。 [49]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280;巴桑旺堆译注:《韦协(一)》,《中国藏学》,2011(1):76。 [50]ལྡེའུ་ཇོ་སྲས།ལྡེའུ་ཆོས་འབྱུང་། བོད་ལྗོངས་མི་དམངས་དཔེ་སྒྲུན་ཁང་།1987:120。 [5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54。 [52]《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 1992:154。 [53]褚俊杰:《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续)——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中国藏学》,1989(4):123-124。 [54]《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 1992:154。 [55] Brandon Dotson, “A Note on Zan: Maternal Relatives of the TibetanRoyal Line and Marriage into the Royal Family”, Journal Asiatique292.1-2.2004:75-99. [56]林冠群:《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39-240。 *本文写作过程中,林冠群教授、石硕教授、张延清博士、夏吾卡先博士、邹立波博士等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表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